八上第四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如说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扬州jí 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或借物shū 情、托物言志,如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以及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也有散文以阐 发哲理为主,比如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些散文中,有讲课时说出A抑扬顿挫的话来的藤野先生,有因老境颓唐而B情郁于中的父亲;有C力争上游而绝不旁逸 斜出的白杨树,有D不绝如缕的昆明的雨;有对永久的生命的歌颂,有对人生价值的探讨。这些散文,展示了丰富多cǎi 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传达着人类的憧 憬和理想。阅读这类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使修养得到提高、丰富情感。
1.给文段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2.文段中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型多样 托物言志 自然景象 情郁于中 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不同。
B.“本单元选入的散文都是某一类型的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一句的主干是“散文是篇目”。
C.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读起来很不协调,可以把“使修养得到提高”改为“提高修养”。
D.“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句话的宾语是“《藤野先生》”。
4(补充).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话也随之走红网络。(分析:这一句的主语是“《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
B.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析:“扬州是名城”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阳光明媚”“暴风骤雨”“鉴赏水平”“拨动人心弦”是四个常用短语。(分析: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补充).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栅栏zhà 虬枝qiú 倔强juè 辟邪bì
B.琐屑xiè 蔓延màn 秀颀qí 踌躇zhù
C.遏制è 鲜腴yú 洗涤dí 炫耀xuàn
D.蹒跚pán 婆娑suō 濒临bīng 炽热chì
6.下列对于课文的解读,说法有误的是( )
A.《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作者为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而选择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集中刻画,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但文中写家庭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境况就属于游离于中心之外的内容,可以在修改时删去这些内容。
B.《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起伏跌岩,颇能撼动人心。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散文二篇》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D.《昆明的雨》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7.古诗词名句填写。
(1) ,万条垂下绿比绦。(本句描写对象是 )
(2) , 。(写出一句含“雨”古诗词名句)
(3)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5)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学校组织“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其中。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滥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自2018年11月1日起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材料二:漫画《孔夫子讲学》
(1)阅读材料一,用一句概括材料一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
(3) 请用简明的语言条理清楚地说明材料二这幅漫画的内容
(4)材料二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分析该作品获奖的原因。
二、阅读理解
(一) 《嘲竹》
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善钻穴,腰柔惯鞠躬。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文人多爱此,想来声气同!
9.本诗题为《嘲竹》,作者抓住竹的哪些特点进行嘲讽的?
10.本诗仅仅是嘲竹吗?请结合原诗内容进行有观点有根据有条理的分析。
(二)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③,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⑤乎!力不能问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见。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功劳。③节目: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④从容:同“舂容”,即撞钟。⑤听语(yù):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
1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方法 词语 解释
注意通假:不亦说乎 说说以解 (1)
参考成语:时不我待 待其从容 (2)
勾连旧知:便舍船(《桃花源记》) 舍舍之可见 (3)
12.给下句断句,断两处。
善 待 问 者 如 撞 钟 叩 之 以 小 者 则 小 鸣 叩 之 以 大 者 则 大 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⑵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14.文章认为,学生应如何更好地“学”,老师要怎样更好地“教”?请简答。
(三)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的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他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
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弟子”,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15.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16.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7.阅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18.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一句名言或诗句。
(四)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①、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入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释】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20.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23.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三、作文(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你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唤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担当,词典上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 大至国家、至伟人,小至家庭、至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担当是责任,是一种情怀;担当是义务,是一种态度。有担当,敢作为,是我们的品格。……
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7略
8(1)山东出台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2) 示例: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④能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3) 画面主题为“孔子讲学”。一群学生坐在孔子面前,低头玩着手机,孔子对站在右手处端着盘着的子路说:你收一下手机!
(4) 示例一: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角度独特,引人思考,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
15.“绿意”的含义:①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意象)。②指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意境)。③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
16.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苔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青苔生长在物体上的情态和形状,表现了青苔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趴”“粘”“爬”“附”“布满”“撑”等一系列动词富有动态感,生动传神地写出青苔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态势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苔自强不息的精神。
17.不正确的一项( B )
18.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仍坚持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19.示例: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0.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1.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22.(1)该句运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2) 这句运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23.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人格更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