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fú( )员辽阔、地大物bó( )的中华大地,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代的文人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寄情山水,由此产生了大量精美的优秀品章。《三峡》中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山,有“素湍绿潭”的水,有“哀转久绝”的“高猿长啸”;《答谢中书书》则对所见之美景发出了“ ”的赞叹,“
”描绘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文字增添灵动感。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时,见到了这样的景色:
。面对此景,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慨:
。《与朱元思书》一文,语言清新juàn( )永、骈( )散相间( )、写景历历如绘,而作者笔下之景也使人陶醉,心灵得到净化:“ , ”。唐诗五首,或写田园风光,抒发孤独、彷( )徨之情,“ , ”一句写所望之静态远景,“ , ”表达诗人只能向前贤寻找慰藉的孤寂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吊古怀乡之情,崔颢一句“ ,
”使望不可见却生而无限的愁思仿佛可见;王维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体现其“诗中有画”的名句“ , ”意境雄浑,壮阔深邃;所写景物简单纯净,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渡荆门送别》中“ , ”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 ”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钱塘湖春行》既描写禽鸟,表现“早”:“ , ”,也描写植物,表现“早”:“ , ”
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nì( )的情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阅读这灯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 )情操。
(1)给加点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结合背诵与理解,选择课文中恰当的文句填空。
(3)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两文都具有语句工整、讲究对偶的特点。
B.《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南朝地理学家。《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C.中国文人常常留恋于山光水影之间,或纯粹观景,透露审美情趣,如《钱塘湖春行》;或融情于景,表达厌弃名利、渴归山林之愿,如《与朱元思书》。
D.《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与议论于一炉。叙事跌宕起伏,比喻写景,突出其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特点,议论抒怀,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2.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带“月”的连续两句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班拟开展以“古诗文中的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专家讲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古诗文中的自强不息的内容,学校团委决定邀请市文化馆李馆长于2024年11月15日下午3点到学校大礼堂为全校同学做一个专题讲座。以下是邀请函正文内容:
邀请函
李馆长: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阅读与理解古诗文中的自强不息,诚挚邀请您于2024年11月15日到学校礼堂为大家做一个专题讲座。请您务必准时参加!
2024年11月12日
(1)邀请函格式上有一个错误,请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邀请函在内容上不够具体,请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邀请函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推介】为更好地引导同学们更好地阅读与“自强不息”相关的古诗文,学校特设立了网上阅读主页,请你为这个主页写一段推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自强内涵】
请结合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4.班级打算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有同学不理解剧本部分
选材,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
剧本选材 疑问
[家庭背景]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造反者》) [家庭背景]①介绍“造反者”周恩来,为什么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请联系你对名著的阅读简要分析。
[片头配诗]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惊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 [片头配诗]②展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形象?请联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结合诗节词句分析。
5.1936年,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延安,切实了解和采访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下面是斯诺和彭德怀有关其“为什么当红军”的一段采访实录,请你根据内容还原采访场景,将斯诺的提问和彭德怀的回答补充完整。
斯诺:您年轻时阅读的哪部书籍让您产生了当红军的初步想法?
彭德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德怀:以前我只是对社会不满,看不到有什么进行根本改革的希望。在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我不再悲观,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
(乙)山夜调琴 [唐] 王绩 ( http: / / www. / chaxun / zuozhe / 462.html )
促轸⑥乘明月,抽弦对白云。从来山水韵⑦,不使俗人闻。
【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嘨”句,东皋由此而来。⑥轸,用轴转动弦线。促轸,拧紧弦线,使调门更高些。这里即指弹奏。⑦山水韵,抒写山水之乐的曲调。唐吕才《东皋子集序》载王绩“雅善鼓琴,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
6.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①以疾罢归( )②终于家( )③虽刺史谒见( )
④素湍绿潭( )⑤四时俱备( )⑥欣然起行( )
7.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绩 爱 其 真 遂 相 近 结 庐 日 与 对 酌
8.联系《野望》,选出对“不使俗人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让刺史等官僚听到,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这些音乐。
B.不让那些“驱犊返“的“牧人”听到,因为他们俗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听雅乐。
C.作者向往隐居生活,《山水操》这样的乐曲只弹给知音欣赏。
9.翻译
⑴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文章的作者,谁的心境更接近王绩?结合选文和课文说说理由。
A.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吴均(《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古诗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听蕉记 [明]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②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③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若雨有疾徐、疏密,则声各异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与?
(选自《石田先生文钞》,有改动)
[注释]①不忒(tè):没有差别。②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③戛摩:击撞摩擦。材料二 夜雨有作 [宋]张嵲
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
11.解释文句中的加点词。
⑴声假雨也 ⑵则蕉亦默默静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蕉雨固相能也 ⑷以伺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句子: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⑴阅读材料一,思考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阅读材料二,结合有关词句,说说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觉得两段诗文写作的目的相同吗?如果同,都是什么目的?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我们总是认为幸福、欢乐、美景、关爱……在对岸,在远处,在他方,却常常忽略身边的人、景、情,殊不知这都是错觉。
请以“原来, 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略
2.(1) 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
(2)示例:①月、你如一位翩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②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
③探蟾宫悠久风俗,享桂月空明清辉。
(3)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寄舍弟》
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⑦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
【专家讲座】(1)时间上面没有单位落款。(2)活动时间不具体。(3)“请您务必准时参加!”应改为“敬请莅临指导”
【阅读推介】“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华之中,历代文人从不同侧面用不同体裁多度多形式向我们展示“自强不息”的内涵,本交网上阅读主页近期开展“自强不息”古诗文专题阅读,各种体裁各种内容的诗文定会使你受益匪浅,欢迎广大同学阅读。
【悟自强内涵】曹操的这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志豪情。作为我们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起点,更应该“志在千里”,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止。
4.
①示例:首先,这是周恩来真实的家庭背景,能体现微纪录片(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其次,与《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革命者出身贫苦不同,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封建官僚阶级,能体现他革命决心的坚定。书中另外写到他成功发动上海工人起义,特意点明他是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弟,同工人阶级素无接触,以此突出他的革命决心和领导能力。(真实性,结合名著内容分析“革命决心(信仰)”)
②示例:周恩来如同中国革命的“吹号者”。在中国社会“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时,他“想望着黎明”,在“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中,最早“起来”,吹响了号角,这与《红星照耀中国》所写的周恩来形象、经历相符:1919年就领导学生开展民主与社会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参与组织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等等。诗中吹号者为追求革命理想而“不埋怨”艰苦环境的形象,与《红星照耀中国》所写的周恩来形象、经历相符:因组织学生运动入狱仍坚持革命,在南方进行了多年艰苦的斗争,长征途中九死一生后在重重封锁的苏区领导革命,等等。(结合周恩来革命经历分析吹号者“最早清醒”“为追求理想而不畏艰辛”。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举例)
5.示例
彭德怀:我年轻的时候读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次开始对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有了一些认真的考虑。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
斯诺:请问是什么让您产生了根本改革的想法?(能结合名著内容,写出符合事实的回答;提问能围绕彭德怀的回答提出其“根本改革”或“直接原因”)
7.绩 爱 其 真/ 遂 相 近 结 庐 /日 与 对 酌 8.C 9.略
10.我选C。我认为吴均的心境更接近王绩。吴均在文中尽数富春江美景,感受自然给人净化心灵之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的就是远离权力、隐居山林的情怀。而王绩也有隐士情怀,他结交像仲长子光这样的隐士,他拒绝权贵,他饮酒弹琴,无不表现了他的这种情怀。所以说,吴均的心境更接近王绩。
附译文
王绩,字无功,是绛州龙门人。贞观初年,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回乡。河渚附近有个仲长子名叫光的,也是一个隐士,没有家室子女。王绩喜欢他的纯真,所以在相近的地方建了座茅屋,每日与他相对饮酒。王绩有几个奴婢,平时大多种黄米,春秋两季酿黄米酒。养野鸭、种药草用于自己的生活。把《周易》《庄子》《老子》放在自己的床头,其他的书很少读。自己取了名号,叫“东皋子”。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也都不回复。最终在家中去世。
他的性格简单而高傲,喜好饮酒,一次可以喝尽五斗,自己写了《五斗先生传》。弹琴、写诗、作文,高洁的情操与超出常人的气质,在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11.⑴借、借助于 ⑵直、竖立 ⑶本来 ⑷ 等待、等候
12.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动与静的机理有所领悟吧?
13. ⑴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芭蕉因雨集而有声,雨因芭蕉虚而造声,两者配合才有各种声响。⑵“叹飘零”,是慨叹诗人孤寂的命运;“肠堪断”可见诗人的无奈难过:由此可见人的愁绪之深重。
14.两段诗文的写作目的不同。沈周的《听蕉记》描绘“雨打芭蕉”这一富于韵味的自然情景,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张嵲的《夜雨有作》通过对夜雨声音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情,表现自己的寂寞孤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