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07: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导 入
1985年6月25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是一位美国人。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在上个世纪,这位美国人曾几次访问中国,并多次与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谈话,受到亲切接待;他与萧乾、鲁迅交朋友,还掩护过邓颖超女士平安脱险……
他是谁?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记者。代表作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作者简介
1939年到延安,再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并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态度。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背景链接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思考:斯诺为什么要采访苏区?
斯诺的困惑
红军是否存在?他们究竟是谁?是新式流寇?
苏维埃是否存在?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共产党怎样穿衣?
怎样吃饭?
怎样娱乐?
怎样恋爱?
……
他们的领导人是谁?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打胜仗?
由于蒋介石政府对红军方面的消息封锁,国际社会对红军的真实情况全然未知,社会各界对红军持有各种态度,斯诺是为了探寻真相,揭开红军的神秘面纱。
小明认为
小华认为
这是由斯诺的职业背景、个人出身以及他的性格促成的,作为记者,他有着探寻真相的使命感。
寻求采访
1931年9月,斯诺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他们在一家巧克力店里从午间畅谈到晚餐时分,不久后斯诺第一次受邀前往位于法租界的莫利爱路两层楼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拜访。据《宋庆龄年谱》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
寻求采访
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宋庆龄)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
作品介绍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作品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红星
涵义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也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在延安时,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纪 实 作 品 的 阅 读
学习任务
专题一:作品内容了解
专题二:人物形象探究
专题三:长征及共产党的信仰与精神
专题四:真题探究
目 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专题一 作品内容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目 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拾壹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专题一 作品内容
拾贰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第一站:西安
中国红军在陕北地区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艰苦
恶劣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在红区的第一夜,斯诺住在了一个坐落在河湾上的小村庄。但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他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遭白匪追捕》
第二站:延安→安塞→白家坪
去红都的道路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告知斯诺他可以自由活动,并且亲自替他规划了一个为时九十二天的旅程。斯诺心里对这旅程有所保留,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斯诺还了解了周恩来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参与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平易近人的人。
——《造反者》
去红都的道路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当时在省军中任职,而且他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贺龙还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与朱德会师。
——《贺龙二三事》
去红都的道路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旅伴》
思考
在斯诺的笔下,周恩来、贺龙是怎样的形象?
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平易近人的人。
周恩来
贺龙
出色的军事才能
爱憎分明、英勇善战、对党忠诚
第三篇
在保安
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他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苏维埃掌权人物》
核心采访地:保安
在保安
斯诺参观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是一个28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红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27岁,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元银洋,而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却超过200万元。斯诺被邀请作题为《英美对华政策》的讲话,学员提出了许多让斯诺难以回答的问题。随后,斯诺又参观了各个教室,了解了红军大学的招生情况和课程安排。
——《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百万赏金”由来--蒋介石曾多次悬赏中共领导人首级
1935年2月9日,蒋介石电令各路军、各省政府,重行悬赏,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匪军各匪首擒斩赏格”:
(一)朱德、毛泽东,生擒者各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
(二)林彪、彭德怀、董振堂、罗炳辉、徐向前,生擒者各奖八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五万元;
(三)周恩来、张国涛、项英、王稼穑、陈昌浩,生擒者各奖五万元;
升级版“生擒毛泽东、朱德者,赏洋二十五万元”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人的由来
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当时,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毛泽东和他的朋友剪去了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毛泽东在许多学校报了名,但最后不是突然改变念头就是入学后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
——《在长沙的日子》
一个共产党人的由来
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毛泽东还提到,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他当选为主席,他在家乡的一些亲人遭到了杀害。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的影响、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1935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江西是整个战役的枢纽,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并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等,还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战役成了消耗战。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军事会议后,红军决定撤出,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到底,打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第五次反围剿》
大渡河英雄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红军从金沙江转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在清楚红军的政策主张后,彝族总首领与刘伯承歃血为盟。红军顺利过境,一些彝族人还参加了红军。红军一军团的一个先锋师到达了大渡河。他们发现三艘渡船中有一艘系在大渡河的南岸。原来这是四川两个独裁者之一刘文辉手下的一个团长到南岸来访亲问友留下的。红军奇袭安顺场时,俘获了那个团长,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
大渡河英雄
由于河流越来越湍急,使得人员运输耗时越来越长。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到达后作出了一个决议,让红军战士占领泸定桥。红军的先锋部队将筋疲力尽的敌军甩在了身后,先到达了泸定桥前。泸定桥是铁索桥,当红军到达时,上面一半的木板已经被撬走了,而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敌军据守的阵地。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30个红军战士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向前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爬上了桥板,向敌人的机枪阵地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的强有力进攻下,纷纷窜逃,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渡过了大渡河。
飞 夺 泸 定 桥
过大草地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爬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后,红军遭遇了许多困难。因为藏民对汉族的仇恨,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之中。但红军经受住考验,到达了陕北。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非溃退。
过大草地
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也正是因为共产党预见了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在斯诺看来,这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斯诺在1929年6月访问了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目睹了那里的人活活饿死。而在城市里,赈灾委员会收集的粮食却因为怕车皮被扣留而无法抵达灾区。斯诺还引用了著名卫生专家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指出要是官厅禁止囤积粮食,交战的军阀没有干扰赈济物资的运输的话,许多人可以不死;许多土地荒芜,许多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的捐税也非常繁重。肯定地说,西北存在着人们要起来反对的东西,即使他们还没有斗争的目标!因此,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红军出现之前,西北百姓苦不堪言
苏维埃社会
斯诺分析了在中国共产主义得到农民拥护的原因。他介绍了西北苏维埃的种种政策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等。因为红军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对农民强加压迫和剥削,所以,农民对于共产主义非常拥护。斯诺认为,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也为将来实现集体化做了初步的教育工作。
人生五十始!——徐特立
斯诺采访了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徐特立,了解苏区的教育情况。徐特立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他原来是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苏区教育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文盲多且思想愚昧,物质资源非常匮乏。苏区教育制度分三个部分:学校、军队、社会。第一部分是学校,都是苏维埃办的;第二部分是军队,是红军办的;第三部分是社会,是共产党各组织办的。苏区的教育重点都主要放在政治方面。苏区的教育使文盲大幅度减少,转变、提高了人民的思想,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斯诺访问了陕西苏区的一个“工业中心”——吴起镇,对于在西北苏区看到机器运转,他感到十分惊讶。在斯诺访问期间,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工厂都计划生产足够的商品供红色陕西和甘肃的四百家合作社销售,这个“工业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红色中国“在经济上自足”。苏区国营企业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宁夏边境长城上的盐池的制盐工业和永平、延长的油井。吴起镇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
——《苏区工业》
去前线的路上
斯诺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条件,观看他们的演出,出席他们的政治集会,阅读他们的墙报、识字课本,同他们谈话——还打了一场篮球比赛。斯诺发现,对吴起镇的工人们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名叫朱作其的电气工程师为了实践祖父“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的遗言,放弃了高薪工作,而到陕西的这些荒山中来,尽义务为共产党贡献他的力量。吴起镇这个“工业中心”充满了年轻气氛。
——《他们唱得太多了》
思考
在中共领导下,苏区人民的生活怎么样?
工业
教育
文娱
土地经济
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简单而丰富多彩
积极乐观,充满活力
均得到有序发展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斯诺访问前线时找到了彭德怀。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以红军五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南方红军长征时,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斯诺发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能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彭德怀从小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而遭到家人的斥责,被迫九岁就离开家闯荡世界。他十七岁时曾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跟随孙中山从事谍报工作。因为叛徒出卖,遭到逮捕,在关押期间他持续一个月每天遭到各种刑罚,但是依然不屈服,不招供,最后被释放。彭德怀读了《共产主义入门》《共产党宣言》等书籍,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起义,占领了平江,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斯诺采访了徐海东,了解到徐海东的一些生平事迹。徐海东出身于窑工家庭,由于聪明,被送入学校,但在学堂时,却经常被地主家孩子和先生打,他从此相信,穷人的孩子是得不到公平的。后来徐海东去当了窑工,参加了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这让他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在21岁时,徐海东参加了军队,但对军阀感到厌恶,后又参加了国民党军队。1927年春,他逃亡回到家乡黄陂,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成为共产党员,并在黄陂开始建立党支部。同年四月,他把窑厂工人几乎都组织了起来,再加上一些当地农民,成立了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
中国的阶级战争
斯诺从自己的实地访问经验得出:这些年国民党和外国报纸上发表的反共宣传,百分之九十纯属胡说八道。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仍然在争夺社交平台的话语权
美国为什么要制裁TikTok?
斯诺介绍了访问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信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
这些红小鬼大都是自己主动参加红军,他们虽然稚嫩但是刚毅坚韧、忠贞不贰、坚定如一。斯诺最喜欢的是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信员的“小鬼”向季邦。“红小鬼”们精神极好,愉快而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斯诺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斯诺看到他们,就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红小鬼
关于朱德
斯诺认为朱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从采访对象的口中了解到,朱德是一个貌不惊人、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斯诺引用了会见过朱德的韦尔斯女士的采访材料,展示了朱德的家庭出身、为民主政治奋斗,接着加入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发寻找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了解了朱德特殊的带兵战术:能跟战士共同生活,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都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从一切角度了解敌人的阵地,跟民众也保持很好的关系。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在离开保安之前,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共产党欢迎同国民党讲和,并提出了进行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之中,有一些已由共产党在八月间发表的宣言中公布。斯诺在访问时请毛泽东解释他提出新政策的原因。1936年10月,在红军中待了近四个月后,斯诺恋恋不舍离开了保安。到西安府时,斯诺发现装有此次采访所有重要材料的包不见了,说服司机立即返回寻找,幸亏赶在蒋介石进入西安道路封锁前找回了这些珍贵材料。
——《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人物及形象分析
专题二
1、毛泽东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一个非常明智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童年经历、受教育情况及参加革命前的活动:童年在家学习→与父亲进行抗争→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在长沙等地组织工人运动,并在1920年前后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毛泽东
参加革命的起因和经历:因支援武昌起义而参加革命军,政治见解独到,救国责任明了深刻。1920年冬,首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和指引,逐渐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之一。1927年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人一道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毛泽东
作者评论: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作家,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认真研究哲学和历史的人,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人物及形象分析
2、周恩来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他人很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平易近人,生活朴素,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善于计划,充满活力。
童年经历、受教育情况及参加革命前的活动:出身官僚家庭,从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小组→任职于黄埔军校。
2、周恩来
参加革命的起因和经历:从小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在少年时代便萌发了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树立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伟大抱负。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33年与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代表共产党前往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多次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周恩来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人物及形象分析
3、彭德怀
人物形象: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童年经历、受教育情况: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农村→在当地读过两年私塾,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后被迫辍学一考人湖南陆军讲武堂→在湖南军校学习。
3、彭德怀
参加革命的起因和经历:九岁就开始离开家庭闯荡社会,1916年参军,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因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大纲》等著作,成为坚定的共产党员。192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年底率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会师。
作者评论:一位严肃的司令员。
人物及形象分析
4、朱德
人物形象:貌不惊人一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天性温和、爱护部下、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喜欢读书和运动,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位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4、朱德
受教育情况及主要经历: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在姓丁的地主家的私塾读书→被过继给伯父,念了六七年的古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随蔡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寻找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作者评论:创建了中国革命化军队,是游击战中不可轻视的战斗力。
人物及形象分析
5、贺龙
外貌形象: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
人物形象:威望高,口才极好;爱憎分明,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很急躁,但他很谦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忠于党,不违反党的纪律。
5、贺龙
人物经历:1.传说他拿一把菜刀带人袭击了来收税的国民党官兵, 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并用缴获的武器武装了自己的第一支农民军。2.不止一次将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3.长征路上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
长征及共产党的信仰与精神
专题三
1、复述长征故事
起因:①苏区日渐缩小;②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③苏区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④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①敌军的围攻;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③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2、探究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胜利的原因: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苏维埃人民及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革命热情。
长征的意义: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3、感悟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共产党的信仰与精神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结合某一位共产党人和他的相关事迹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精神。比如“共产党的信仰"与“毛泽东的信仰”,①“共产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②“毛泽东的信仰”:毛泽东青少年时便已经憧憬民主主义,他崇尚自由,反对专制。阅读使毛泽东坚定了革命的信念。除了阅读,遇到的人和事也促使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上越走越远,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中国革命要选择的道路。
结合具体人物,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精神
4、共产党的信仰与精神
结合具体故事,理解红军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革命途中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要想理解红军精神的内涵,需要我们阅读经典情节,结合具体的故事去感悟。《红星照耀中国》擅长场景刻画,可重点关注书中描述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比如,强渡大渡河体现了中国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不怕牺牲、勇敢斗争的忘我精神;爬雪山体现了红军战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艰辛,表现出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真题探究
专题四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向四川转移时,率领红军先锋部队的是指挥员__________,进入彝族境内后,他和彝族的总首领歃血为盟。
2.“人生五十始”说的是__________,他在五十岁时参加共产党,__________是他在__________的学生,他相信繁复的汉字将来在大规模教育中终究要放弃不用。
3.长征开始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中央红军终于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到达陕北。长征中红军经过________个省份,穿过________个少数民族地区。
强渡大渡河
刘伯承
徐特立
毛泽东
长沙师范
1934
10
1935
10
12
6
二、选择题
4、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以真实为生命,比如《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斯诺用自己在中国陕甘宁地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从作品的标题到内容,都采取了客观的原则写作,态度不褒不贬。
B. “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平易近人,生活朴素……”这句话描述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
C.《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的描写细致生动,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并没有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D.《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朱德曾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D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第5-6题。
红军里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由共产主又青年团组织的,据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码文彬说,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单单在红军里想必有好几百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红军的。
三、综合分析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抛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刷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倾查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负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红小鬼”)
5、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这本书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D.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们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
C
6、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选段中“红小鬼”的经历,谈谈这些“红小鬼”们给你带来的启示。
我认为青少年成长需要具有不怕困难的能力。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说到,红小鬼们年龄都很小,几乎都是在十岁时加入红军的,大多数甚至都参加过长征与实际战争。他们忍受着过雪山的寒冷,也挨过过草地时的饥饿,更有一些红小鬼被敌人捕获关押,但是他们都敢于直面困难,不惧怕困难,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挫折,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相信红军。所以,我们青少年也应该具有像红小鬼一样不怕困难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第7-8题。
【片段一】他是个面容瘦弱、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 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片段二】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片段三】他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他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7、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上文段选自英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小说,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不能凭空虚构。
B.片段一是对中国红军领导人周恩来的外貌描写。周恩来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是斯诺笔下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C.片段二是对彭德怀的描写。他是土匪出身,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
D.片段三写的是中国红军领导人朱德。他是一位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
D
8、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发扬“三牛精神”,即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请从以上三个片段所描述的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情节阐述他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牛”精神。
毛泽东,他创新地提出了运动战术和游击战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发展为最重要的“短促突击战”,可见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作为最高领导人,其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他的生活和红军的没有两样,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夜里二三点钟才休息,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示例
感谢聆听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