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2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体会奇异山水之美。
教学难点:
思考感悟,领悟寄情山水之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诗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 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宋 苏轼),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唐代许多大诗人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富春江叫做“唐诗之路”。这么多诗人会聚于此,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2.写作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劲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课文研讨
任务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教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预设:
本课停顿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畅句子。
任务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自主完成后,组内交流,合作解决疑难。
(3)学生展示汇报
预设
沿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任务三: 分析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
2.品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富春江水“异”?突出水的什么特点?
异水:
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既让我们感受到秀美,也感受到壮美。江水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裂岸,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突出了一个“异”字。
3.品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是怎样突出山“奇”?
树寒:山生寒树,令人见而心生寒凉之意。以树奇衬托山奇。
山高:一座座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往上走,往高远处伸展,仿佛要脱离人间,直上天空,结果“千百成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景。
声悦:泉响鸟鸣,蝉噪猿啼,这些在吴均耳中是动听的天籁。这真是一派万物欣荣、欢快自得的气象。用各种声响写山的幽静,以声衬静,突出山奇。
林密: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用林密再现山奇,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
4.讨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和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课堂总结
山水是文人的精神家园,文人,或官场被排挤打击;或陷入党争被贬谪,或言有不慎冤死狱中,或生逢乱世不得志,只能逃避现实尘俗,寄情山水,涵容沉浮悲欢,寻觅精神家园。于是有了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叹,有了苏轼“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旷达,有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慰藉,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世俗的风烟散去,愿我们都有一颗洁净、高雅的、美的心。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富春江山水的理解,对作者的理解,有感情地再读文章。
布置作业:
阅读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板书设计
12与朱元思书
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