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蝉—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蝉—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4: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蝉—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扒掘(pā) 隧道(suì) 暴晒(shài)
B.跳蚤(zao) 车辙(zhé) 罅隙(xià)
C.地穴(xuá) 金蜣(qiāng) 轧扁(zhà)
D.纤弱(qiān) 鱼鳍(qí) 喧嚣(xiāo)
2.下列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冬天悄悄地到来了,平日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
B.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C.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无动于衷,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D.这幅画原已破损,经过郑师傅修补,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3.下列对课文《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
B.本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C.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成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D.本文的结尾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了对蝉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介绍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等内容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B.《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英国昆虫学家、文学家。
C.《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D.《蝉》出自《昆虫记》,文章从蝉的地穴、蝉的卵两个方面讲述了蝉的特点。
5.课上开展说明方法判别比赛,下面四位同学的判断有误的两项是( )
A.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作比较)
B.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举例子)
C.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列数字)
D.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打比方)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非常喜欢法布尔的作品,对他的《昆虫记》曾反复阅读,直到被翻看得破烂不堪。
B.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定程度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缓解了就业压力。
C.作为一种新兴高速交通模式,高速磁浮列车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运输力强、绿色环保、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D.世卫组织指出:面对庞大的确诊感染,越早研发出安全可靠的疫苗,对人类社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越有利。
萤火虫
法布尔
①如果萤火虫只会像亲吻似的轻拍蜗牛,对它施以麻醉术,而没有其他本领的话,那它也就不会这么出名,这么家喻户晓了。它真正名扬四海的原因,是它能在尾部亮起一盏灯。
②我的手和眼仍然很听使唤,做起解剖来还算得心应手,因此,我便想解剖一下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以便彻底搞清楚其构造。我终于成功地把一根发光宽带的大部分给剥离开来。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干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至深入体内。
③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现在,我很想搞清楚这个涂层的发光物质究竟为何物。起初,人们以为那是磷,还把它加以燃烧,以化验其元素,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磷并非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尽管人们有时把磷光称为“萤光”。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在这里,而是另有原因。
④萤火虫能够随意地散布它的光亮吗?它能否随意地增强、减弱、熄灭其亮光?它怎么做的呢?它有没有一个不透明的屏幕朝着光源,能够把光源或遮住或暴露出来呢?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知道得很清楚,萤火虫并没有这样的器官,这样的器官对它来说是没有用的,它拥有更好的办法来控制它的明灯。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就变弱,甚至熄灭。总之,这个机理与油灯的机理一样,其亮度是通过控制空气进入灯芯的量来调节的。
⑤从各种实验的结果来看,极其明显的是,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不过,在某种情况之下,有无萤火虫的调节都无关紧要。我从其光化层上弄下来一块表皮,把它放进玻璃管里,用湿棉花把管口堵住,免得表皮过快地蒸发干了。只见这块表皮仍在发光,只不过其亮度不如在萤火虫身上那么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无生命并不要紧。氧化物质,亦即发光层,是与其周围空气直接接触的,无须通过气管输入氧气,它就像是真正的化学磷一样,与空气接触就会发光。还应该指出的是,这层表皮在含有空气的水中所发出的亮光,与在空气中所发出的亮光的强弱一样。不过,如果把水煮开,沸腾,没了空气,那么,表皮的光就熄灭了。这就更加证明,萤火虫的发光是缓慢氧化的结果。
⑥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在黑暗处,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7.本文围绕萤火虫的发光,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发光控制原理、_________________等知识。
8.下面句中的加粗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
9.小文和小梦围绕“囊萤”能否读书展开了讨论,请你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文:你知道吗,萤火虫的光还能读书呢!古代就有人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做的口袋里,在夜里读书时用。
小梦:你说的是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吧,我觉得这只是传说而已,“囊萤”的光是没法读书的。
10.小文在网上找到一段介绍萤火虫的文字,阅读后觉得还是法布尔写得更有意思,请以上文内容为例说说与链接材料相比,《昆虫记》的“有意思”体现在哪些方面。
[链接材料]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末端的腹面,主要由大量发光细胞组成。发光细胞中的萤光素,在萤光素酶的催化下利用萤火虫体内的能量物质(ATP)与氧气发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激发出光子,形成肉眼可见的亮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扒bā。C项,轧yà。D项,纤xiān。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项,褒贬不当,“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A项,使用正确,“销声匿迹”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B项,使用正确,“周而复始”指―次又一次地循环。D项,使用正确,“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C.有误,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英国”应改为“法国”。
5.答案:AD
解析:A.由“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可确定为打比方。D.由“比起来”可确定为作比较。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可在“直到”后面加上“这本书”。B项,语序不当,“一定程度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缓解了就业压力”应调整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D项,成分残缺,可在“感染”后面加上“病例数量”。故选C。
7.答案:发光器官;光的颜色和亮度
解析:本文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萤火虫发光原理;第②~③段介绍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第④~⑤段介绍萤火虫的发光控制原理;第⑥段介绍萤火虫光的颜色和亮度。据此回答即可。
8.答案:不能删去。“理想的”修饰“效果”,指的是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没有获得任何效果”,与现实不符。加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此类题,通常回答“不能删去”。“理想的”是修饰性词语,在句中修饰“效果”,指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没有获得任何效果”,表达就不准确了。
9.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囊萤”能够读书。一只萤火虫的光能够用来看清不多的文字,车胤利用较多的萤火虫,在书本上方移动,就可以读书。
[示例二]我认为“囊萤”不能读书。萤火虫的光不具备较强的照射能力,在这种光下能看清的范围很小,不便于读书。
解析:
10.答案:①《昆虫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萤火虫人格化,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链接材料只是进行了平实的介绍,缺乏生动性。②《昆虫记》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油灯的机理来说明萤火虫光度强弱变化的原理;链接材料科学严谨地介绍其发光原理,缺乏趣味性。③《昆虫记》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链接材料使用了较多的专业词汇,难以理解。
解析:链接材料主要介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可找到选文中同样介绍萤火虫发光原理的文字,将两者进行比较。选文选自《昆虫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介绍萤火虫光度强弱变化的原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语言非常朴实自然、通俗易懂,而链接材料使用了许多专业词汇,这些特点让人觉得“还是法布尔写得更有意思”。可据此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