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二、神权下的自我本课目标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
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复兴成熟 公元前5世纪公元14——17世纪公元17、18世纪 专题六分析神光笼罩下的中世纪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人间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为信仰而生活原罪论宿命论禁欲主义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不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请回答:材料中的“纱幕”指的是什么?
“烟消云散”指的是什么?走近史料封建神权统治文艺复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七嘴八舌实质: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源地 文艺复兴(14~17世纪) (政治) 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经济)经济复苏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基督教神学概况了解 (思想)改变态度,追求乐趣历史背景性质(实质)表达形式
但丁
(1265-1321) 薄伽丘
(1313-1375) 彼特拉克
(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前 三杰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讽刺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凡是苦难的善良人,死后都会上天堂,而邪恶的统治者,死后只会下地狱 但丁与《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薄伽丘和《十日谈》 1348年,鼠疫(人称“黑死病”)
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
国人口锐减,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
感。教会借机用禁欲主义的说教攻
击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要求,形
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次逆流。
此时,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
它以对现实幸福的大胆追求,给禁
欲主义神学以迎头痛击,受到市民
群众的热烈欢迎。
一天晚上,修道院中捉到一个与男子约会的修女,交院长处理。院长在匆忙之中,拿起男教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戴在头上,来到大厅,当着全员修女声色俱厉的审问该修女,要对她进行严惩。不料这个修女不但不怕,只用一句话就打掉了她的威风,使其当众出丑:“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薄伽丘《十日谈》结合教材分析故事抨击什么?抨击教会教士的腐败、虚伪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
(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
(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人性,提出人类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冲破封建教条,等级观念,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
是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矛头指向基教教的神权统治。总之:从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的作品可以看出达 · 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后三杰中世纪时期的圣母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突出了人性冷漠,缺少人情神母亲最后的晚餐达 · 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画圣”
拉斐尔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广场
大卫塑像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大文豪,他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代表作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等 莎士比亚
(1564-1616) 四大悲剧: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哈姆雷特》喜剧代表作: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想是多么高贵, 力量是多么无穷, 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 多么出色。 论行动,多么像天使, 论了解,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剧情再现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而薄伽丘集中于人的本能方面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探究深入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解读,谈一谈你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讨论
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性,鼓励人们 对现实幸福的追求。人文主义内涵:其作品多以宗教为题材。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思考,这里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世界”被发现指的是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
“人”被发现指的是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上流社会、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下层人民群众)知识结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马丁·路德(1483—1546)
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亦是基督教路德宗(又称信义宗,Lutheran Church)的创立人。
他提出最有力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非教皇”。他是第一位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人。加上活版印刷的推波助澜,各地开始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将《圣经》平民化和普及化。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1、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基督徒是
全然顺从的众人之仆,受每个人的管辖。
——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2、信仰和信念足以将别人看为最羞辱的都在上帝面前变为宝贵的。
3、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纳悦你的作为。
4、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5、谁不爱美酒、女人和歌,就终身是个傻瓜。
——选自《路德文集》
甲: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那个罪人的灵魂就从炼狱直飞天堂,快给钱吧。
乙:“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忏悔才是基督的正道。”甲:“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圣徒们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没有我们尊贵的主教和教士你们的灵魂就永远不能得到上帝的饶恕
乙: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和主教,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能得救
甲:教皇敕令:命令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否则你们这些异教徒一定会被处死!
乙: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撕毁敕令)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回去报告教皇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1.人的灵魂得救靠自己的虔诚信仰;
2. 人人有权读《圣经》直接和上帝沟通创立了路德教1.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2.使西欧人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3.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1.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2.罗马天主教廷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
3.1517年,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
人文主义的内涵?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
主要诉求。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肯定人、注重人性,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探究中世纪神学 VS 人文主义
神性 VS 人性
神学束缚 VS 人权自由
来世/禁欲 VS 现世/幸福
蒙昧主义 VS 理性/经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小组讨论谈谈你心目中的校园文化是一
种怎样的氛围?你认为文艺复兴中的哪些精神值
得我们吸收借鉴,融合到我们的
校园文化中,为我们创造更加舒
适的学习环境?学以致用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上流社会、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下层人民群众)知识结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