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辰溪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教学设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怀化辰溪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教学设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5 16:46:04

文档简介

8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过程与方法:
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2、学情分析
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属议论文范畴。但本文似乎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主要体现在归结文章的观点上,这也是教学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作者在得出自己观点时,韩贾“推敲”的实例,这应重点分析。至于文中“善用联想意义”一节交代一下便可,而对套板反应则相对要详讲,警醒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也要警惕套板反应,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
由歌曲《中国话》导入:“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饶有风趣的绕口令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多媒体展示)“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孔乙己的个性化的语言。同学们笑什么呢?原来,孔乙己是在“咬文嚼字”。一提到咬文嚼字,大家一定会想到古诗词里的炼字,古人炼字,字斟句酌,力求一字千金。同是咬文嚼字,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看看怎样的咬文嚼字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解题
根据下列语境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
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只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②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③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形容卖弄才学。)
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文本探究、整体理解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 1、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
◆ 2、这些事例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指名学生回答:五个事例——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韩愈和贾岛“推敲”的典故、《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套板反应”。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2、3小组负责解决前三个事例说明的道理,4、5、6小组负责解决后两个事例说明的道理。
要求:1.惜时高效,筛选准确,语言简洁。 2.合作展示,声音洪亮,自然大方。
(三)具体分析
检验探究成果,学生回答:
1、郭沫若改台词——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多媒体展示)延伸:比较以下句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讨论明确:
妻子对邹忌是满心的赞美,感情最为强烈;
妾肯定其美,但感情次于妻子;
客的回答感情更为平淡,带有一定的敷衍性。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多媒体展示)延伸:比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繁简描写的效果:
讨论明确:如果简单的三拳,那么鲁提辖的嫉恶如仇、武艺高超、力大无穷就无从提起,读者品来自然就索然无味了。
3、韩愈和贾岛“推敲”的典故——用字不同,意境不同
思考:韩愈认为“敲”好,朱光潜认为“推”字更有道理,你的看法呢?
学生分成意见不同的两派——“敲”派和“推”派,分别演示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推”和“敲” 各有其妙。
(多媒体展示)延伸: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三个实例? ——不是。
◆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在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进行“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即“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文字,其实是在锤炼思想感情。
(四)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1、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2、“套板反应”
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更好地做好咬文嚼字,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
套板反应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套板反应。试举几个例子。
明确:请学生举例。
思考: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
明确:推陈出新。
教师示例(多媒体展示)
(五)总结全文
多媒体展示文章的结构图表。总结:文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要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用词上咬文嚼字才会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启示:写作时要准确表达,不断创新。
四、拓展迁移: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投影: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猜猜到底有多少枝?
2、高考链接: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我们欣喜地发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作一番咬文嚼字的推敲,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以说,文学的深刻魅力就在于此。
【讲授】五、结束语
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现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多么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希望同学们品美好汉语,过美好人生!
课件29张PPT。 “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朱光潜授课人: 辰溪二中 刘琼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目标: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③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贬词褒用)“咬文嚼字”的字典含义,你知道吗?②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 浏览全文,思考: 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文本探究5.“套板反应”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3.韩愈、贾岛“推敲”的典故 2.王若虚改《史记》 1.郭沫若改台词 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探究(1-3)——1-3组
探究(4-5)——4-6组
要求:1.惜时高效,筛选准确,语言简洁。
2.合作展示,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明确任务: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是”式改成“你这”式,改得好。 “你这”式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
“你有” 式改成“你这”式,改得不好。不仅文句不通,而且表达的感情也不对味。 郭沫若改台词:句式不同,感情不同。●延伸:比较以下句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子对邹忌是满心的赞美,感情最为强烈;
妾肯定其美,但感情次于妻子;
客的回答感情更为平淡,带有一定的敷衍性。 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王若虚改写《史记》李广射虎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提辖三拳分别打在郑屠鼻子上、眼眶上、太阳穴上,郑屠就被打死了。改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个比喻那么贴切,那么形象,那么痛快,那么解气,那么威风有力,那么酣畅淋漓!让人拍手称快,大呼过瘾。
如果简单的三拳,那么鲁提辖的嫉恶如仇、武艺高超、力大无穷就无从提起,读者品来自然就索然无味了。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推”和“敲” 各有其妙。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韩贾“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 与“轻”、 “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对“柳腰桃面” 等套语的评述: 字的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感情新,语言新。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写美貌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写眼睛1. 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1990年高考两位考生关于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写肖像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小结: 文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要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用词上咬文嚼字才会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
启示:写作时要准确表达,不断创新。 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艺术的完美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牛刀小试:猜猜到底有多少枝?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紧扣诗题“早梅”,还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千、万、三、数、几、一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雁引愁心去”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 结束语: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现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多么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品美好汉语
过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