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8 08: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使 至 塞 上
王维
预习反馈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yán( 延 )。
征péng( 蓬 )出汉塞,归yàn( 雁 )入胡天。
大mò( 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xiāo( 萧 )关逢候骑( jì),都护在燕然。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预习反馈
2.解释下列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3)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体裁:五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
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使者(我)来到辽远的边塞地区。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边塞,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即将落山的太阳很圆很圆。到了边塞萧关只遇到负责侦查敌情的骑兵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精读诗歌,文本探究
1.首联叙事,叙述了哪些内容?作者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情感。
单车 过居延
__________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精读诗歌,文本探究
2.在颔联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归雁”
比喻,以“蓬”“雁”自比,诗人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抑郁之情。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精读诗歌,文本探究
3.颈联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从炼字角度进行赏析。
“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写出落日之低,有亲切温暖苍茫之感。描绘了塞外雄浑壮美的自然之景,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对边塞壮景的赞美,同时将孤寂之情巧妙融入其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精读诗歌,文本探究
4.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颈联的美妙图景。
广阔无垠的沙漠中,那烽火台上升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昏时分,杳无尽头闪着粼粼波光的黄河边,静静挂着一轮浑圆的落日。
勾勒出一幅壮阔雄奇而略带苍凉的边塞风光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精读诗歌,文本探究
这幅画美在哪些方面?
构图美: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优美。
色彩美:色彩鲜明。落日、大漠、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精读诗歌,文本探究
5. 尾联的“燕然”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用典,“燕然”运用了东汉名将窦宪刻石记功的典故,表现出边关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前线统帅和将士们的关心,赞美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窦宪在东汉时期担任重要军事将领,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指挥东汉第二次征伐 北匈奴的战争,并成功地组织实施了 稽落山之战、 金微山之战等重大战役。在这些战役中,窦宪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最终迫使北匈奴西迁,解除了东汉北方边患。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窦宪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功”事件。
课堂小结
诗人由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起笔,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塞外雄奇大漠风光的赞美,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学案检测
(一)随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2)《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3)《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学案检测
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D
学案检测
【甲】使至塞上
【乙】塞下曲(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释】。
【注释】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边境的敌人。
小文:边塞诗自唐代兴盛以来,写者众多,题材丰富,蔚为大观。这些诗歌,有的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有的传递思乡思亲的心声,有的揭示战争的残酷……
小逸:【甲】诗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诗,他看似身负慰问之任,实则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借“___征蓬___”“____归雁___”自比,表达了此时的抑郁激愤之情。
小文:是的。但李白却是豪迈之人,他在【乙】诗的尾联中借“斩楼兰”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征战沙场、为国杀敌_的雄心壮志。
小逸:这两首诗不但在感情上不同,而且在描写塞外的景物上也各有特色。王维在【甲】诗中着眼“大漠”“长河”等景象,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李白在【乙】诗中借“雪”“寒”等具有季节性的景色和特征,表现了塞外环境苦寒、凄冷的特点。
使 至 塞 上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