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8 14: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背景链接
乌台诗案
写作背景
苏轼《枯木怪石图》
听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 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 )交横( héng ),盖/竹柏( bǎi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高兴的样子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交错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树、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疏通文意
积累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射进门中,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全文译文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
.
.
全文译文
(二)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谷传响


.
.
.
.
(和,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空灵)
(空旷的)
知识拓展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拓展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叙事
写景
议论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研读探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研读探究
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研读探究
①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
想出去走走;
②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研读探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侧面烘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
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
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研读探究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表达了苏轼的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
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乐观
豁达
开朗
洒脱
胸襟开阔
研读探究
贬官杭州:
贬官黄州: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 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官惠州:
贬官海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苏轼被贬的文章、作品中,我们难以看到刘禹锡似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悯,他用达观、豁达的心境的心态面对。苏轼之所以垂名青史、家喻户晓,不仅在于他的才能、他的政绩,还在于他的乐观、豁达的心境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研读探究
归纳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
漫步的悠闲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归纳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课堂检测
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课堂检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安闲自适,旷达乐观的心境。
课堂检测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景物抒发自己复杂感情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