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统编版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背景链接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主要参战国的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以增强国人对国家曾遭受战争灾难这一历史的记忆和表达对世界和平的祝愿。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在南京实施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无辜生灵惨遭杀戮。为了使人们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一、背景链接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二、题解与导入
这篇新闻评论的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含义是:国家举行公祭,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为标题,既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而且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这篇文章的作者“钟声”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姓名,它是人民日报的国际评论使用的笔名。“钟声”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简称,同时,笔名还蕴含了“警世钟声”的寓意。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个新的署名评论。
“钟声”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该国际评论栏目自2008年11月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题解与导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中国无辜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202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也是我国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人民日报》针对该事件,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新闻评论。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闻评论这种文学体裁。
三、文体知识简介——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的目的在于针砭时弊、引导舆论,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四、学习目标
1.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及要素,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2.把握本文严谨缜密的语言特点,学习在评论中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热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核心素养)
五、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六、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则新闻评论是针对什么事进行评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六、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则新闻评论是针对什么事进行评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事件:针对2017年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这一新闻事件。
核心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1段最后一句)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六、整体感知
3.“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作者针对2017年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举行的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这一新闻事件提出的核心观点,那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提出的观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据此划分文章的层次。
论证观点:从牢记历史来论证;从珍爱和平来论证。
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呼吁,表达决心。
第一部分(1):引述新闻事件,点明设立公祭原因,提出观点。
第一部分(2—5):论证牢记历史的观点,论证维护和平的观点。
第三部分(6):呼吁人们铭记历史,表达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论点
论证
呼吁
七、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1),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是文章的开头,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引用公祭鼎的铭文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国家举行公祭,通过立法的形式表明我们民族的意志。铸造这个宝鼎,祭奠那些死难的英灵。”兹,这。
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论述,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庄严而肃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七、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1),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⑵我国举行国家公祭的目的是什么?
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核心观点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⑶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的记叙方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追溯历史,补充文章的背景,交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原因;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七、合作探究
2.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对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进行论证,段中的哪一句话表明了该自然段的论证观点?本段的论证方法和角度分别是什么?
核心论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论证论点: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证角度:正面论证
第2段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实,有力第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论点。
七、合作探究
3.第2自然段中列举“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这一事实的好处是什么?句中的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这样的事例。
这个事例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更能证明人们没有忘却历史的观点。
七、合作探究
4.浏览课文的第3、4自然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3、4自然段是从什么论证角度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反面论证
⑵第3自然段论证的方式是什么?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第3自然段列举了大量事实,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罪恶行径,从反面证明了我们不能忘却否历史的观点。
日本右翼分子的做法,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⑶第4自然段论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抵赖而消失,从反面证明了我们不能忘却否历史的观点。
七、合作探究
5.浏览课文的第5自然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指出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意义: 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②直接引用《纽约时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的作用是什么?
当时《纽约时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从时间、地点、消息来源上进行了肯定。直接引用该报道,既表明了材料真实可信、无可辩驳,又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无比珍贵。
七、合作探究
上面分析的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世界各国都在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记住历史;而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百般抵赖。因此,要维护世界和平,我们不能忘却历史。
6.文章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发出和平呼吁,表达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作用:深化文章主题,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
八、主题归纳
南京大屠杀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了,但日本右翼分子却拒绝正视历史,千方百计篡改历史、扭曲历史。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对此,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矢志不渝地捍卫世界和平。
主题: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我国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活动一事展开,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展开评论。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和意义,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九、写作特色
1.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文章从我国第四个国家公祭活动这一新闻事件出发,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评论,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2.事实清楚、思想深刻、情感强烈。
文章围绕我国第四次国家公祭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设立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文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强烈批判和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3.叙议结合、对比鲜明,富有说服力。
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事,在引述新闻事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在论证观点时,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说服力强。
十、学后感悟
感悟要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示例一: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也不可能有凝聚力。在南京大屠杀中,我们经历了30万同胞惨遭杀害的苦难。只有铭记这血的历史和教训,才能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示例二: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对那些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好战分子,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十一、课堂总结
十二、课堂练习
1.《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标题的含义是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了中国人民 的坚定决心。
2.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或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殇(shāng) 篡改(chuàn) 杀戳 振聋发聩
B.右翼(yì) 悼念(diào) 抵耐 惨绝人寰
C.遁形(dùn) 磅礴(bó) 初衷 苍海桑田
D.大肆(sì) 矢志(shǐ) 铭记 梦中呓语
新闻评论
国家举行公祭,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十二、课堂练习
3.下面理解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B.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C.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甚至还进行杀人比赛。
D.在中日战争中,双方互有死伤是很正常的事。
十二、课堂练习
4.下面理解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的公祭鼎铭文韵律整齐,增添了时评的表现力。
B.“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一句中的“隆重”突出国家对举行公祭的高度重视。
C.在文中,“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一句中的 “那些人”指的是当时的日本侵略者。
D.“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一句中的“何等”一词突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C项中指的是今天的日本右翼分子。
十二、课堂练习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忘记日本侵略者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
B.在疫情期间,我们一家积极相应政府的号召,没有乱走乱窜。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要出去好好旅游一下,看看祖国的沧海桑田。
C.钟声的新闻评论观点尖锐鲜明,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D.现在的一些网络主持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讨得观众喜欢,竟然一个个在节目中狗叫鸡鸣,丑态百出。
B项的“沧海桑田”指的是世事变化很大,不是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