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4 11:41: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85张PPT)
古诗中常见表现手法的运用
唐诗五首

导入
古代诗词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 古代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还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活力。
表现手法能够丰富诗歌的表达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诗人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请将下面的诗词与其对应的表现手法对应起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寓情于景
对比
动静结合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用典
刘禹锡 《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日繁华
今朝没落
见证者
今昔对比
表现手法1:对比

王维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动态
静态
有静有动
表现手法2:动静结合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怎么能
我的感受
直接抒发情感
表现手法3:直抒胸臆

王昌龄 《从军行》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久戍思归士卒情
壮阔悲凉边塞景
情感融入景物
表现手法4:寓(融)情于景

裴迪 《送崔九》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出处:陶渊明《桃花源记》
运用典故
表现手法5:用典

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遇见:实
未遇:虚
有实有虚
表现手法6:虚实结合

文体知识
律诗 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野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隋唐时期的诗人和官员。 他出身官宦世家,是隋代大儒王通之弟,唐代诗人王勃的叔祖父。王绩一生经历了隋唐两代,曾在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唐朝时也曾任太乐丞。他的诗歌以描写饮酒和田园生活为主,反映了他的隐逸思想和对魏晋风度的向往 。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句详解
ɡāo
xǐ yǐ

qín
傍晚。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徘徊。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
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表现手法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诗意: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动态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静结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视,互看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意: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用典
回答问题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回答问题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回答问题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思想情感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创造出一个深远而独特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他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颢
趣味故事
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美景,诗兴大发,正欲挥笔作诗,却发现崔颢的《黄鹤楼》已经题写在上头。读罢崔颢的诗,李白连声称奇,认为崔颢已经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自己再写也难以超越,于是搁笔不写。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李白对崔颢诗作的敬仰,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使得黄鹤楼的声名远扬。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NO!坚持PK
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简介
崔颢(704年—754年),字、号不详,河南开封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他出身于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崔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四十二首诗,原集已佚,有辑本《崔颢集》二卷。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详解

yīnɡ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来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用典
人物楼空,
物是人非
令人惆怅啊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千年过去,人世沧桑,空余白云悠悠
寓情于景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其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意思是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惆怅、孤独。
第二个“空”意思是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了人世苍茫的感慨、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仙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译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你们读了这两句是什么感受?
写景
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阳光明媚,登临黄鹤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感受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啊!故乡……
直抒胸臆与情景交融
将_____之情与__________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愁忧思。
乡愁
日暮烟波
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江面烟波渺渺,给人带来深深愁绪。
译文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1.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回答问题
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回答问题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人登临黄鹤楼,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思想情感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简介
王维(约693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的字号取自佛教经典 《维摩诘经》,显示了他对佛教的深厚兴趣和影响,他也被誉为“诗佛”。 王维不仅在诗歌、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还精通音乐,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王维早年便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九岁即知属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任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最终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简介
王维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其诗作不仅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醇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外,王维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慰问。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品析首联、颔联】“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比喻
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黄河。
古关名,今宁夏固原东南。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思想情感
本诗记述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性格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他的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简介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担任翰林供奉。后来因参与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最终在当涂县令的帮助下得以安顿。李白的一生游历了全国许多地方,结交了众多名人雅士,如贺知章、汪伦、高适等。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抒发了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感悟。李白的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链接
《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赠别家乡而作的诗。 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的这次旅行始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经过巴渝,穿越三峡,最终到达荆门山。他在四川生活多年,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景物描写化静为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文: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故地。山峦随着无边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气势开阔,描写生动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表达诗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气势开阔,描写生动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4.请赏析尾联。
运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思想情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背景简介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衔取。
拟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各种颜色的野花。
副词,将要,就要。
使人眼花缭乱。
遮没,盖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叠,与湖水相连。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译文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是写早春之景?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行”?
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争”生动形象地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热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意盎然,从而体现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和无限喜悦的心情。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思想情感
课后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这五首唐诗。
2.背诵这五首诗。
3.以其中一首诗为例,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