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4 14:54: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目录
背景知识
CONTENTS
01
字词学习
02
课文赏析
03
拓展延伸
04
新课导入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背景链接
这则时评由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论述,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问答导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本文是一篇在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呢?
时评 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
导向正确,就事论事,
新闻性强,有的放矢,
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字音识记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悼念( ) 篡改( )
抵赖( ) 颠倒( ) 妄图( )
辱没( ) 警惕( ) 呓语( )
遁形( ) 抢劫(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
dǐnɡ

zhōnɡ
dào
cuàn
lài
diān



dùn
mínɡ
shǐ
shānɡ
wànɡ
jié
miǎn
zhānɡ
pánɡbó
huán
kuì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初衷:最初的心愿。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丑态百出:各种各样的丑恶样子都表现了出来。
词语集注
呓语:梦话。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彰显:鲜明地显示。
一般不用来形容声音大。
不可望文生义,简单地代指大海、田地。
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
第3段应充满愤慨。
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体会感情
读课文第1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遇难人数
这一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插叙。补充说明报道的历史背景。
时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内容:
结构:
深入探究
文中选取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外的事例进行阐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一方面使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用国外材料,更能展现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从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世界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响应。
阅读课文第2段,说说文中列举许多国际范围内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坚守和平立场的新闻事件有什么作用。
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使得文章对人类良知的阐说与对世界和平的呼吁更加水到渠成。
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挑战人类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读第④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纽约时报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读第⑥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
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是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
开创未来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阐述现状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势力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表达信念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捍卫和平:中国有能力
拓展延伸
国 祀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如今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为“国家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
深入探究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