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08: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与朱元思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吴均
目录
















同学们写过信吧?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新课导入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山水景物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人称“吴均体”。
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与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走近作者
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顺。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当中应该还有其他内容,但现在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向友人朱元思述说山川之美的一段文字。
写作背景
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起源于 汉代,盛行于 南北朝的文体 。
骈体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匹马并驾齐驱 。它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常用四字句、六字句,因此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骈体文的代表作品包括《 滕王阁序》、《 北山移文》和《 哀江南赋》等 。 南北朝是骈体文发展的全盛时期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 徐陵和 庾信都创作了大量的骈体文作品。
文体知识
字词积累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鸢飞( )
戾天( ) 经纶( )
横柯( )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ɡ
yīnɡ
yuān

lún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听读课文,掌握节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
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疏通文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部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


表示约数,大约
独一无二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流荡漾,任凭船儿向东或向西漂泊,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译文
疏通文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浅青色
意思是,比剑还快
飞奔的马
江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望到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飞奔的马
译文
疏通文意
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音,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译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两岸

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高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笔直向上,直插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冲击撞击
互相和鸣
鸟鸣声
疏通文意
蝉声不断的叫,猿也一声接一声不住的啼,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树枝互将掩映,有时可以看到阳光
译文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长久不断的叫
消失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指平息名利之心
治理国家大事
同"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
互相掩映
全文翻译
江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字词积累
2.解释重点词语。
上: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百: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直: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动词,向上
在上面
数词,十个十
概数,表示很多
一直
笔直
(1)一词多义
字词积累
2.解释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
今义:
②经纶世务者 古义:
今义:
③鸢飞戾天者 古义:
今义:
筹划、治理;
整理蚕丝,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
表示约数;
称赞,承认优点。
至、到达;
罪过,乖张。
蝉则千转不穷( )
窥谷忘反( )
“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字词积累
2.解释重点词语。
(3)通假字
风烟俱净( )
任意东西( )
猛浪若奔( )
负势竞上( )
字词积累
2.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惊涛骇浪象飞奔的马。
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向上发展,相互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重点句子翻译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和对桐庐一带山水总体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气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重点探究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脉络分明。
重点探究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话突出水之清。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水之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描绘在一场形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显示富春江水的清澈和湍急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重点探究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从听觉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音,用声音反衬山林之静寂,异动写静,动静相生。
从视觉的角度写山势之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重点探究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段 富春江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 结构美
第一段 描写异水 分 第一段 描写奇山 重点探究
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异水
奇山
水色——
山势——
山声——
山色——
水清——
缥碧
(静)
(动)
高山寒树
轩邈成峰
水激 鸟鸣
蝉转 猿叫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夸张
正、侧面描写
比喻、夸张
比拟
(秀丽、高峻)
(幽静)
以声衬静
以动写静
(林茂荫浓)
水急——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意境美
重点探究
3. 第1段除了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还写了什么?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作者行舟的路线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
重点探究
4.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三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这三句话采用了夸张、比喻、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等多种手法,突出了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
前两句写静态的江水,突出了“异水”清澈的特点。“千丈见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正面描写江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写出了江水的清澈;后一句由静态转为动态,突出了“异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重点探究
5.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衬托水之清澈,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湍急的江流比作离弦的箭,飞奔的马,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又写出了水流迅猛的生命力。。
重点探究
6.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重点探究
7.文章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何深刻含义。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
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给人以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同时以景衬情,暗示作者面对社会的黑暗,不消极待世,积极向上的态度。
重点探究
8.本文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文,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水光山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水的江水之美;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他们融成一个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晰而又深幽的“独绝”的意境,人若置身其间,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
课程总结
课文采用“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
第二部分(2-3):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异水:水清、水深、水急
(3)奇山:山势、山景、山色
比喻、夸张、对偶手法,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视觉、听觉角度,写高山、泉水、鸣蝉、山猿,给人美的享受。
与朱元思书
拓展延伸
本文与三峡有什么异同?
相同:
(1)文章形式:句式、音韵、语言风格
这两篇文章都深受骈文风格影响,两两对仗,四字句偏多;读来琅琅上口,语言风格清新明丽。
(2)写作方法:描写选取的角度、描写方法
在描绘景物方面,都注意到了多种角度的结合,包括动与静、视与听、正面与侧面等等。
(3)思想情感
这几篇文章的作者都纵情于山水之间,并能敏锐的发现、用心的体会山水的美感,便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拓展延伸
本文与三峡有什么异同?
不同:
(1)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慨。
(2)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与朱元思书》侧重动静结合的描写。
当堂检测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使用了夸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1、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富春江的优美景色,南朝梁吴均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轼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元代吴桓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如果现在要从中挑选一句作为富春江旅游推介的宣传语,你会选取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我选吴均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他是第一个从文学角度抒写富春江之美的人,后来赞誉富春江的诗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而且这一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富春江美景的特色;从宣传语的角度,这一句八个字,读来也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