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8 列夫·托尔斯泰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8 列夫·托尔斯泰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1:0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
8、列夫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鬓(bìn)
鬃(zōng)
嘴上边的胡子。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弯曲的头发 。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的长毛。
胡髭
长髯
鬈发
两鬓
鬃毛
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鹤立鸡群
⑺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⑻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⑼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
⑽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⑾惶恐不安,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⑿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正襟危坐
器宇轩昂
广袤无垠
诚惶诚恐
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1-5)长相丑陋平庸
(6-9)眼睛非同寻常
自读检测五
1段、------------------------------------------
2段、--------------------------------------------
3段、---------------------------------------------
4段、------------------------------------------
5段、-------------------------------------------
6段--------------------------------------
7段--------------------------------------
8段-------------------------------------
9段------------------------------------
须发的特点
面部的结构、轮廓
面部表情
长相极普通
相貌让来访者失望
犀利的目光
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眼睛的威力
赞美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分析理解肖像描写及所用的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
有请托尔斯泰本人
研读一:
最丑陋普通的外貌
1、 阅读1、2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他的外貌?并划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细细品析
须发、眉毛、脸庞、额头、皮肤、耳朵、嘴巴
示例: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品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的须发比作热带森林,突出了他须发面积大而极其浓密的特点,形象生动。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须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第1段)
脸庞
额头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第2段)
皮肤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第2段)
耳朵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第2段)
嘴唇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第2段)
须发
眉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的长相,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描绘,运用大量的————和——————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地突出他的外貌特征:————————
比喻
夸张
粗鄙丑陋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2、阅读第三、四段,说说每段话突出了托尔斯泰的什么特点?
面部表情忧郁;
长相平平
3、第三段为何要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反衬,用他的器宇轩昂反衬托尔斯泰面部的忧郁压抑愚钝的特点,从而表现托尔斯泰的丑陋。
4、第五段是多余的吗?为什么?
不是。此段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是运用侧面描写衬托出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普通甚至丑陋的特点,也为后面写客人被托尔斯泰的眼睛震撼到蓄势。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简历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分析: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第三课时)
—— 传其神,尽在目
1、学习课文抓住眼神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方法;(重点)
2、诵读品味优美典雅的语言;(重点)
3、理解文学巨匠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变化,体会作者蕴含的仰慕崇敬之情;(难点)
检测一
阅读第六段,说说:
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眼神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品析。
示例: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品读语句
品析:运用比喻和夸张,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黑豹的目光,突出他目光的敏锐、犀利,既生动形象,又引人联想。
写眼神
黑豹似的
像一把锃亮的钢刀
像枪弹
像金刚刀
目光犀利
入木三分
犀利: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运用极富想象的比喻、夸张的修辞突出眼神的特点
检测二
阅读第七段:
品味语言,说说托尔斯泰的眼神中蕴含着怎样丰富的情感?
写眼神
丰富的眼神 最富感情
极富想象的比喻、夸张
侧面描写
探究一
观其眼神,知其“才气”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的文学巨匠,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
批判现实的罪恶,
揭露事物的本质。
知识链接
善于观察社会
能看透事物的本质
阅读第八段,小组共同探讨:
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眼神?
眼神中又透出他怎样的才气?
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析。
比喻
夸张
善于观察,能看清真相
品味语言
悟其才气
全方位地观察与认识社会;
威力无穷——深刻而准确地揭露社会现实中的罪恶。
细致入微地观察与认识社会各个层面;
小结方法
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
描写眼神
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
传其神,尽在目
探究二
文学巨匠——
幸福?不幸福?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托尔斯泰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 在大学期间,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后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特别是对沙皇的暴政、教会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苦难等社会的阴暗都有深刻的认识,给予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并努力想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的一切得不到别人,甚至是亲人的理解。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晚年的托尔斯泰更是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出走,受风寒而客死小站。
链接材料
他是不幸的。因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因为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幸福”与“不幸”
小试牛刀
你观察到什么样的眼神?请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下。
陶颖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毕淑敏《一厘米》)
爸爸愤怒地盯着我,那目光好像随时能喷出十丈高的火焰。
老师在台下微笑地看着我,顿时,我感觉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推着我走上了舞台。
《复活》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