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消息二则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消息二则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1: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统编版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
消息二则
一、导入及背景
1945年9月,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日本侵略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盖章。
一、导入及背景
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都希望“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和平大计进行会谈。到1945年10月10日,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
但国民党反动派并不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的政府,他们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一方面对反对独裁的民主人士进行迫害。在七年级下册,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中的李公仆先生和闻一多先生,就是在这期间(46年的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双方达成的《双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当时,国共两党在兵力上的对比约为430万比127万。
一、导入及背景
到1949年1月,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 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 此时,国民党提出和平谈判,企图借“和谈”的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当时,我方的兵力已近四百万,对蒋介石的企图,我方早已洞悉并组织了百万大军威逼长江,做好了随时渡江的准备。 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我方主导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我百万大军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成功突破了国民党长江防线。在彻底摧毁敌人长江防线的同时,《人民日报》于22日和24日先后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一略一详两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了我军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一、导入及背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通过新闻(消息)这种文学体裁,去了解1949年4月21日——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横渡长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消息)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的“六要素”。
(重点)
2.理清文章内容,体会本文语言简洁精炼、用事实说话的写作特点。(重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战况及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素养)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革命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由于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的现实估计过分,在政治措施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错误。
其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四、文体知识简介——新闻
新闻:新闻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社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一般指消息。
四、文体知识简介——新闻
新闻(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概括性)。
新闻(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消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新闻的辅助部分。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它可以让人们一目了然地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六要素又称五个“W”和一个“H”:who(何人)、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和how(如何)。
四、文体知识简介——新闻
新闻(消息)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生活变化的重要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最新发生的大事。
我们今天要学的两则消息,一短一长,一略一详。短小简略的那一则放在前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才初次接触这种文学体裁,我们可以通过这则短小但十分典型标准的消息,了解新闻的基础知识。
说起消息,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听到各种各样的消息,比如,张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哪,李家老公昨天出门被狗咬伤了等等。不过,这些消息,很多时候是“小道消息”,并不是那么真实可信。即使这些消息真实可信,它也不是新闻,因为新闻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那肯定是新闻。
五、检查预习——生字新词
五、检查预习——多音字
五、检查预习——多音字
五、检查预习——多音字
五、检查预习——形近字
五、检查预习——词语解释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与空间有关)
【区分】度过: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与时间有关)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即已:已经。
诸:众;许多。
区域:地区范围。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区分】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或场所等)。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五、检查预习——词语解释
泄气:泄劲。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指用强力彻底除掉,多用于军事,对象常是群体,语义比“消灭”重。
【区分】消灭:泛指彻底除掉,不一定用强力,可用于军事,也可用于其他,适用范围比“歼灭”广。
击溃:打垮,打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整体感知
2.学生诵读第一则消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要 素 内 容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2日下午2时
长江前线,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我三十万大军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一、整体感知
3.再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思考:消息内容前面的黑体字“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在新闻中的名称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组成部分 内 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闻的
组成部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包含在主体之中: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最后一句:人民解放军……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电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二、合作探究
1.从这一则消息的标题中,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你认为作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获知信息
消息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难渡长江
标题特点
简明、概括、醒目(具有吸引力)
“我三十万大军”点明了人物,“长江”点明事件的地点,“南渡长江”点明了事件,“胜利”一词点明了事件的结局。
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概括性强。
二、合作探究
2.认真浏览这则消息,指出消息的导语。从导语中我们可以获知那些消息?导语在消息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获知信息
交代了新闻中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在文中作用
概括了消息的核心(主要)事实,简要介绍渡江战役情况。总领了全文。
导语的位置:比较短小的新闻(不分段),一般为第一句话;比较长的新闻,一般为第一段话。
二、合作探究
3.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4.“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分别改成“构筑”和“败退”?为什么?
不能。“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反衬出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比“败退”的程度深,更能体现国民党军队败退的速度之快。“经营”、溃退”这些词语包含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负隅顽抗的蔑视和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情。
二、合作探究
5.消息的主体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的“不到”和“即已”在句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中的划线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不到”和“即已”这两个词语突出了我军进军神速和敌军的不堪一击。句中“突破”、“占领”、“进击”三个动词突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这一句还照应导语和主体的第二句,非常精炼地交代了目前的战斗形势。
二、合作探究
6.抽生朗读消息的结语,然后回答:①从结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②句中的“英雄式的战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怎样的英雄气概?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①结语展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未来的走向做出了判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②“英雄式的战斗”表明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勇气概。
三、朗读训练
再一次朗读课文。①朗读前先思考: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应是什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高亢、豪迈、赞美,充满胜利的喜悦。
朗读时应该用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语气,要读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②朗读时注意体味表达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据此归纳文章的主题。
三、朗读训练
再一次朗读课文。①朗读前先思考: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应是什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高亢、豪迈、赞美,充满胜利的喜悦。
朗读时应该用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语气,要读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②朗读时注意体味表达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据此归纳文章的主题。
对解放军的歌颂:
英勇、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等词语。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
直取对岸
不堪一击
四、主题归纳
主题: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约三十万人已南渡长江的战况,赞扬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也讽刺了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不堪一击的现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五、写作特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本文报道的是我军约三十万人已南渡长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次战役声势浩大、进展神速。作为党的领袖,及时将这一消息告知于我军官兵和解放区人民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它将极大地鼓舞我军官兵的士气和振奋解放区人民的人心。因此,简明及时成为了这则消息的最大特点。消息的篇幅较短,文字不多,但语言简洁、概括而富有气势。
2.感情鲜明,气势豪迈。
文章的感情非常鲜明。对我军,用“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词语来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对敌军,则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来表现敌军的不堪一击。
六、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比较简短,是因为作者要及时地把我军三十万大军已经胜利渡江的喜讯告知我方军民,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因此,作者在得到战报的第一时间4月22日就非常及时地报道这则消息。但是,在这一则消息中,有关渡江战役中详细一点的具体情况,消息中并没有进行报道。4月24 日,在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又在随后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二则消息。在学习中,注意将前面所学的有关消息的基础知识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之中,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听读第二则消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2.学生诵读第二则消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六要素。
要 素 内 容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2日
长江前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我军发起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三路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3.本则消息的标题具有什么特点?
组成部分 内 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新闻的
组成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二句:人民解放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包含在主体之中: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标题中“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本则消息没有结语)
三、合作探究
1.认真浏览这则消息,指出消息的导语。从导语中我们可以获知那些消息?导语在消息中的作用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二句也是导语。它是对第一句中“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的具体补充。第二句作为导语,可看作是较长消息的第一段。
和上一则消息一样,我们也可以从中获知新闻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其作用也同样概括了消息的核心(主要)事实,即从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概括介绍渡江战役的整体情况,同样总领全文。
方法拓展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要先对消息的最重要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介绍消息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前重后轻的“倒金字塔”结构,那么,消息为什么会采用这种结构呢?
方法拓展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要先对消息的最重要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介绍消息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前重后轻的“倒金字塔”结构,那么,消息为什么会采用这种结构呢?
“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进行排列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是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
消息的这种结构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的记者开始也是按照我们常见的时间顺序来写消息,将最新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后。但在通过电报将消息发回报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情况导致消息无法在报纸上及时刊登或不能刊登。比如,发报过程中电报机出现故障,敌方进行轰炸,记者在发报过程中牺牲等等。为了避免这些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记者就把最重要的结果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即使出现意外也不影响消息的刊登。
三、合作探究
2.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报道的?据此给主体部分分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分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方面来进行报道。
三、合作探究
3.三路大军中哪路大军“啃”到的骨头最硬?三路大军的具体战况如何?报道内容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合作探究
3.三路大军中哪路大军“啃”到的骨头最硬?三路大军的具体战况如何?报道内容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
首战告捷
锐不可当
英勇突破
略写中路军,祥写西路军和东路军。略写中路军,是因为中路军所遇到的抵抗较弱;祥写西路军,是因为西路军遇到的是敌军司令亲自督战;祥写东路军是因为东路军所进军的路线离南京最近,其所遇抵抗也较为顽强,因此这一路的战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合作探究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表达方式:议论。
作用:作者通过议论,客观全面地指出了我军锐不可当,敌军全面溃退的根本原因。同时,准确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历史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5.战犯汤恩伯对战况判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战犯汤思伯的判断是: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而实际情况是:南京、江阴段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南京到九江一线抵抗较弱。
汤恩伯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说明敌军首脑对战场的形势已缺乏最基本的判断。此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备注:汤恩伯是日本人忌惮的少数几个抗日名将之一。曾参加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是蒋介石手下能征善战的骁将之一。
三、合作探究
6.“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中的“不料”一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句话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蔑视。“不料”一词,一方面说明了敌军首脑对战场的形势缺乏最基本的判断,他认为“很巩固”的东面防线同样被我军突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国民党大势已去,我方的胜利已成定局,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7.“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歼灭”和“击溃”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击溃”一词在前,说明敌军一击即溃,敌军在溃退中被我军歼灭;“歼灭”一词在前,说明敌军在负隅顽抗,他是在被歼灭的过程中感到大势已去,才纷纷“溃退”的。这也是东路军所遇到的实际战况。
四、主题归纳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第二则消息,诵读前先思考:本则消息朗读时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进行朗读?朗读后归纳文章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应用缓重有力的语气朗读,朗读时要读出我军渡江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
主题:这则消息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的战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纷纷溃败,我军锐不可当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的历史命运。
五、写作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作者在报道前线战况时,略写中路军,详写西路军和东路军。西路军遇到的是汤思伯亲自督战;东路直逼南京,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该处也是敌人认为防线最巩固的战线,而且此处敌军的抵抗也较为顽强。因此在报道我军战况时,对这两路军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2.叙议结合,深化主题。作者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时,插人了议论的语句,指出我军获胜、敌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揭示国民党反动政府必然覆灭的历史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3.语言精准,雅俗兼具语言精练。比如,“现已占领”“至发电时止”这些语言就用词准确,简洁典雅;又比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就非常口语化。
七、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观看视频后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八、课堂练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导语中揭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记录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史实的四字成语是 。
2.下列词语的书写或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歼灭(jiān) 渡过(dù) 锐不可当(dànɡ)
B.督战(dū) 荻港(dí) 经营(yínɡ) 催枯拉朽(cuī)
C.要塞(sài) 铜陵(líng) 诸城(zhū)  纷纷馈退(kuì)
D.区域(yù) 即已(yǐ) 芜湖(wú) 当面之敌(dānɡ)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3.下面选项中的说法或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消息准确地反映当时九江尚未攻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题目中的“百万”是虚数,其目的是壮大我军的声威。】
C.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至发电时止”的时间界限比使用“现在”更为确切,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D.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报道战况比用“剩下的”更为得体。】
八、课堂练习
B项中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4.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主要部分是(   )。
A.电头 标题 主体  结语 B.标题 导语 主体
C.电头 标题 导语 主体 D.标题 主体 结语
5.在消息中,恰当加入自己的评论,叙议结合,可以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给下面这则消息中的议论部分划上横线。
25日15时,钟南山院士等中国专家参加中欧抗疫视频会,与来自德国、意大利、英国、罗马尼亚等国的专家一起交流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应对的策略,分享我方的诊疗方案及防护经验。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时候,中国从未袖手旁观,二是不遗余力地为各国提供支持。疫情之下,命运与共,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打赢这场全人类的战争。
八、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