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2: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___________(强健、强壮、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___________(勉励、鼓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_________ (珍贵、贵重、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___________(普通、平凡、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4.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痰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中国剪报》,有删改)
1.作者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阅读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描写,完成表格。
描写角度 画面作用 画面内容(摘录相关语句)
听觉 表达内心感受
再现回忆画面
表现生活艰难 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现出母亲怎样的精神品质。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为《母亲》,但文中又写以色列老太太的故事,还写父亲、爷爷的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2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莫言说:“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莫言的母亲有哪些方面深刻影响了他。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答案】
1.(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强健 鼓励 宝贵 平凡
3.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4.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解析】
1.提示:从选文的前两段中来概括,其中 “ 教给 ……” 提示了作答信息。
2.提示:注意辨析近义词之间微小的差别,结合语言使用习惯作答。
3.提示:整体感悟,结合全文的主旨作答。答题的关键点是抓住作者把母亲融入到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当中并对他们进行赞美的目的。
4.提示:把握 “ 了 ” 和 “ 着 ” 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答案】
1.
描写角度 画面作用 画面内容(摘录相关语句)
听觉 表达内心感受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
视觉 再现回忆画面 白花盛开的梨树,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
嗅觉 表现生活艰难 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1)坚韧、乐观。
(2)担当、达观。
3.(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2)从情感上,“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4.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她的坚韧、乐观影响了我;面对困境,母亲担当、达观的语言影响了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细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散文常见的描写角度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阅读原文内容,本题依次填入: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视觉; 白花盛开的梨树,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嗅觉。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中心事件中的人物表现和态度,然后再从细处着眼,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还要注意文章中直接的评价性词语,有的还需结合文中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答题格式是:xx(人物)是一个……(表性格品质的词语)的人,通过……(情节概括),写出了……。阅读原文,第(1)句表现了母亲的坚韧、乐观;第(2)句表现了母亲的担当、达观。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作用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分析人物的作用。作品中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作为文章的主人公,有助于表现中心;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作为衬托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等。文中写以色列老太太的故事,还写父亲、爷爷的事,作用是:(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2)从情感上,“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及人物性格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章,从故事情节入手,根据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精确、完整的分析。阅读原文,本题答案示例如下: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她的坚韧、乐观影响了我;面对困境,母亲担当、达观的语言影响了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