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白杨礼赞 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白杨礼赞 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2: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15课 白杨礼赞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习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四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7.结合第八自然段的内容,简要说说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8.作者在第九自然段中写“贵族化的楠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9.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10.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___________→ 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12.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13.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15.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16.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答案】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解析】
1.试题分析:“砥”,磨刀石,“坦荡如砥”意思是平坦得像磨刀石,所以这个词是形容高原的平坦。
考点:词语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词意表达清楚。“含义”与“意思”还是有区别的,“意思”主要指词句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含义”除了包括“意思”外,主要是指文字表达的内涵,它包括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试题分析:仔细回顾老师的分析讲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章中所描写的“白杨树”来理解。要从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两方面回答
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评:解答本题,比较复杂,但这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还是能够答出来的。理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比如景物描写,要概括不同的文体和作者写作意图来判断,要结文章具体的内容来回答。
3.试题分析:先要想一想“破折号”有哪些作用,然后根据语境来判断,注意“破折号”前后句子在意义是如何关联的。
考点:标点符号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破折号”最基本的作用在本文中都表示出来,根据语境基本可以理解。“破折号”除了“解释”“转折”两个基本用法外,还有表示声音的延长、思绪的延伸、语意递进、话题插说、词义关联等作用。
4.试题分析:理解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作者所写自然物“白杨树”在西北在高原上是常见的树,所以说是“普通”,而作者用“白杨树”来象征民族精神,所以说白扬树“不平凡”,这里的“不平凡”,已经不是树的本身。
考点:语句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这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有所记忆。一篇文章某些语言含义的理解,不能只看到文本的文字,要透析作家的思想,从他的思想中找到与文本文字相一致东西,这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就比较准确了。
(二)【答案】5.欲扬先抑。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将“好女子”与“伟丈夫”形成对比,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6.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7.极普通,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8.以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对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叙写,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细读这几句话可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对白杨树的否定,后面“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对白杨树的赞扬,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表现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需要结合修辞方法来理解。反问这种修辞方法,一般是为了突出某种语气或是感情。连用四个反问句,就又构成了排比,层层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原文内容可以找出答案。根据文本中的“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和“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可提炼作答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的相似之处。
8.本题考查衬托的写法,一篇文章中在表现主要形象以外,还会写一些与其相关的次要形象,后者一般是为了衬托前者的某种品质。本文中以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对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叙写,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答案】
9.①这棵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邂逅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④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0. 难过(痛心) 崇敬(肃然起敬) 震惊(惊异)
11.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12.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3.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或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解析】
【分析】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文章的内容,从“这个树”对我的影响和“树”的寓意角度分析概括作答。
10.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等,然后或直接用原文中表现情感的词语填写作答,或依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1.试题分析: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也就是说,描写要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本题作答可以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使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结合语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从情景交融的写法方面进行赏析。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与材料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可以从树根与树身的关系,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从文章的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答案是多元的。
13.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认真阅读父亲的问话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和采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父亲这样说的目的的意义即可。“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树要生长的繁盛,就要扎深根;人要有所发展,就要打好基础。“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二)【答案】14.C
15.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16. “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连用,强化了他们路程的不易和艰难,突出了驻守塔斯提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形象。 “反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这一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
17.儿子的举动是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侧面表现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18.答案要点:①指塔斯提哨所;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4.C项理解有误,文中妻子的事迹是略写。故选C。
15.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事情的发展过程,找出文中对人物情感描写的相关语句,即可概括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文章在第⑤段,写王克怀刚到哨所,“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接着第⑥段写王克怀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特别是在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后,“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就这样王克怀逐渐适应了这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班长。
16.①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分析。“才”和“终于”两个词,都表现了他们来到哨所的不容易,二者连用更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为后文赞美驻守边防的军人作铺垫。
②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分析出其语境义。“反复”指的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在句子指王克怀的射击成绩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侧面表现了他射击技术的优秀。
1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文章中写王克怀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表现是表现孩子对军队的喜爱,实则侧面表现父亲对他的影响力大,“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18.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表现手法、中心要点、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标题含义一般分为表层意(偏于具体)、深层意(比喻、象征或者双关,偏于抽象)。标题的作用一般是概括内容、揭示主旨、作为线索、吸引读者。本文标题主要起到线索的作用,同时“小白杨”是文中重要物象,从物象角度可发现其作为情感载体的作用。关于标题含义从表层意、深层意角度思考即可作答。表层含义塔斯提边防连、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深层含义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