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________
②杂然相许________
③寒暑易节________
④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请比较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说说其不同之处。
(4)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
②方七百里________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④何苦而不平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什么?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三)阅读下列古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年且九十 且:________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____
③杂然相许 杂然:________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愚公“愚”吗?为什么?
第二部分: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列古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 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惩山北之塞( ) ②固不可彻( ) ③甚矣,汝之不惠( ) ④虎亦寻卒去(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 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 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止,息。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
②固不可彻________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
④公遂止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
(3)【甲】文中写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请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答案】 (1)①苦于;②赞同;③更替;④严重
(2)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②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3)①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②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4)可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学生可根据积累进行回答,也可先将句子进行翻译,然后再对字词进行分析解释也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一句话中,“以”指借。”损“指消减。”且“指况且。”焉置“指怎样安置。第二句话中,穷匮”指穷尽。“何苦”指担心什么。然后再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之妻与智叟对移山的看法不同,通过分析体现在出发点不同和语气不同,这和二者的身份和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可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见解看法的阐述。愚公移山的做法要从积极方面进行阐述,不可消极。
(二)【答案】 (1)B
(2)你,你们;方圆;尽;愁苦,这里指担心
(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解析】【分析】选自《列子》。作者:列御寇。年代:战国。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B项“之”都是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A、C两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之”是代词。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苦”是愁苦的意思,这里指担心。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固”是“顽固”的意思,“惩”是“苦于”的意思,“迂”是“绕远”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意,结合写作的年代背景来分析。作品安排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照应“帝感其诚”,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实现理想和愿望的美好愿望。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对愚公的描写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想他人之不敢想,做出“移山”的壮举;能发动群众,团结协作;对移山有坚定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情不畏艰险。
(三)【答案】(1)①将要,快要;②险峻的大山;③纷纷的样子;④变换
(2)①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②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移山。
(3)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经过深思熟虑。首先,移山目的明确;其次,对移山之利心中有数,对移山成功成竹在胸。这体现了愚公高瞻远瞩,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析】【分析】(1)①“年且九十”先翻译为:年龄……九十岁。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猜测省略地方为“将要,快要”
②根据“平险”,先翻译为:铲平…… 。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猜测省略地方必为名词,所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③根据“ 杂然 ”。需要特别注意此处的“杂”是古今异义,翻译为“纷纷”。不同于《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此“杂”为其他。
④根据“寒暑易节”,寒暑……季节。可知“变换”
(2)①得分点: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指通(直通)②得分点: 遗男(孤儿) 始龀 (刚七八岁)
(3)一共两个问。先答不愚,再分析不愚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动机: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想要帮助所有邻居且经过深思熟虑。
移山前的准备:移山的土安置何处,移山分工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移山中的表现:没有因为苦累而放弃,信念坚定。
和智者的对话: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说明愚公智虑深远。
第二部分:对比阅读
(一)【答案】 (1)①苦于②通③通“慧”,聪明。 ④不久
(2)①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C
(4)提示: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解析】【分析】
(1)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惩”的意动用法;“惠”为通假字现象。
(2)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注意“如……何”句式;“熟”“庶几”等重点词的理解。
(3)A中应是“愚公之妻的话,是为了更好的移山“;B中“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是错误的;D中“阅历颇深”说法有误。
(4)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述,合理即可。
(二)【答案】(1)①用箕畚(装土石);②改变;③同“无”,没有;④于是,就
(2)①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②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3)写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需注意“箕畚 ”为名词作动词, 用箕畚(装土石) 。“彻”文言词中指改变。“亡”同无,指没有。“遂”通常指于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以”指凭借;“毛”指树木;“或”指有的人;“叠山”指堆成山。“善”指认为不错。然后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衬托作用的理解。 写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条理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