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与朱元思书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与朱元思书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4:30:1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比较阅读3 与朱元思书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 ( ) (2)急湍甚箭( )
(3)猛浪若奔 ( ) (4)横柯上蔽(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D.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4.请分别找出视觉、听觉方面描写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①视觉上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觉上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唳(   ) ⑷岂徒语哉(   )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比较阅读3 与朱元思书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 ( ) (2)急湍甚箭( )
(3)猛浪若奔 ( ) (4)横柯上蔽( )
【答案】(1)净:烟雾都消散尽净。(2)急湍:急流的水。(3)奔:飞奔的骏马。(4)柯:树木的枝干。
【解析】本题是解释文言实词,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净是形容词做动词,指烟雾都消散尽净。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2)治理世务的人,看到这样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翻译。(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这句话的翻译抓住“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2)治理世务的人,看到这样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句话的翻译注意:“经纶”,筹划,治理;“反”,同“返”,返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D.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B项中的两个“见”都是“看见”的意思;A项①绝妙,②断、停;C项,①一百,②极言甚多;D项,①向上,②在上边。
4.请分别找出视觉、听觉方面描写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①视觉上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觉上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③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描写角度的分析。视觉就是看到的景象,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就是听到的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些对偶句,字数相等,句式整齐,所以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答案】作者由景而生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志趣,即对功名利禄之徒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对山水自然的向往。
【解析】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由景而生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唳(   ) ⑷岂徒语哉(   )
【答案】(1)形容词用作动词,向远处伸展。(2)同“返”,返回。(3)啼叫。(4)难道
【解析】(1)句意为: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远处伸展。(2)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3)蝉鸣鹤叫。“唳”,啼叫。(4)岂是虚言啊。“岂”,难道。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答案】(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遵守原文本意的原则,抓住重点字词。(1)“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若”,好像。“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骏马。(2)“资”,物品;“斯”,这,“办”,准备。
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因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本是静止不动的,这里写到山争着向上生长,“竞上”一词化静为动,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峻。乙文: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争”“限”“含”“蓄”,把峭壁、山峰、洞穴、深谷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之高,水之绿。                  
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解析】甲文和乙文中都对山水作了详尽的描写,甲文中“窥谷忘反”和乙文中“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乙篇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