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 冠:帽子
C.父命之命:教导、训诚
D.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6.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夺而杀尉
B.与民由之/公将鼓之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焉
D.以顺为正者/称善者久之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的君子。
D.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七里之郭(内城) B.委而去之(放弃)
C.池非不深也(池塘)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中心论点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徽①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②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③卒。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时珍官是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篡《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②芟:删除。③遽:突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或一物而析为二三 (4)稿三易而成书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书成,将之上朝,时珍遽卒。
3.(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迹,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史实,告诉我们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委而去之(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
(3)是以善为国者(_________)
(4)必先富民(_________)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奚以知其然也?
7.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段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二)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①,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释)羝①:公羊。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0.《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你从语段(一)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11.结合语段(一)的内容,分析语段(二)中苏武能不能被称为“大丈夫”,并简述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答案】
1.兴起,指被任用 违背 同“增”,增加 匹敌、相当
2.(1)所以,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2)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C
4.孟子在“选文”中依次论述的观点有两点:①人才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才能造就(生于忧患或者忧患使人振作奋起),“链接材料”中写到的勾践“苦身焦思”“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正是他发愤图强、艰苦磨练的表现,结果使越国逐渐强盛。②国无外患易遭灭亡的道理,“链接材料”中写到的吴国国王认为没有与他匹敌的国家,不思发展,放松了警惕,结果吴国被越国所灭。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发,古今异义词,兴起,被任用;“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曾,通假字,同“增”,增加;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故,所以;是人,这样的人;必,一定;苦,使……痛苦。(2)征,征验,表现;色,颜面,面色;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3.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正确理解。C.“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理解错误。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目的是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不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故选C。
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了解选文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观点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分析。选文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第二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链接材料中,“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表现了他发愤图强、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磨练自己,最后“终灭吴”,成就了大业。从国家层面分析,“链接材料”中吴国被越国所灭正体现了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 冠:帽子
C.父命之命:教导、训诚
D.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6.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夺而杀尉
B.与民由之/公将鼓之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焉
D.以顺为正者/称善者久之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的君子。
D.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
5.B
6.A
7.B
【分析】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冠:行冠礼。故选B。
6.A.表顺接;B.之:代词,指正道/补充音节、不译;C.焉:怎么,哪里/兼词,于此;D.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表句中停顿;故选A。
7.B.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景春对自己的观点是深信不疑的。故选B。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七里之郭(内城) B.委而去之(放弃)
C.池非不深也(池塘)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中心论点的理解。
【答案】
8.B
9.①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成功、事业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分析】
8.A项,句意为: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C项,句意为: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D项,句意为: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国:国防。故选B。
9.①威:威慑。以:凭借。利:锋利。②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
10.作答此题,需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不难发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人和”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时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成功、事业的胜利、国家的强盛。据此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徽①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②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③卒。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时珍官是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篡《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②芟:删除。③遽:突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或一物而析为二三 (4)稿三易而成书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书成,将之上朝,时珍遽卒。
3.(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迹,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史实,告诉我们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这(2)同“横”,梗塞、不顺(3)有的(4)更改(修改)
2.(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或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或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2)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
3.逆境(磨难、困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恒信、毅力) 严谨治学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是:这。 (2)句意: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衡:同 “横”,梗塞、不顺。(3)句意: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或:有的。(4)句意: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易:更改(修改)。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正确。(1)入:在国内。法家:守(或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2)上:进献。遽:突然。卒:去世。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甲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可概括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逆境或磨难;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在末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中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可概括出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的精神。
【点睛】
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明白。(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 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委而去之(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
(3)是以善为国者(_________)
(4)必先富民(_________)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奚以知其然也?
7.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段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
4.放弃 限制 治理 使……富裕
5.B
6.(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7.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句意:弃城而逃。委:放弃。(2)句意: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域:古今异义词,限制。(3)句意: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为:治理。(4)句意: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5.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护城河/池塘;B.都是“仁政”的意思;C.代词,指百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就/那么;故选B。
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1)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2)奚以:即“以奚”。以,介词,根据。奚:何。然:代词,这样。
7.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的道理,其中都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即要想将国家治理好,要以民为本。其中甲文中论述的做法是“得道”,即“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乙文中强调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即先让百姓富裕起来。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常常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常常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二)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①,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释)羝①:公羊。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0.《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你从语段(一)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11.结合语段(一)的内容,分析语段(二)中苏武能不能被称为“大丈夫”,并简述理由。
【答案】
8.(1)怎么,哪里(2)准则,标准
9.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11.能。最初卫律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苏武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苏武在断绝了食物和水的地窖以及北海上受尽了折磨,但他仍然没有屈服。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所以说苏武是“大丈夫”。
【分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焉,怎么,哪里。(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正,准则,标准。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得,实现。志,志向。由,遵从、遵循。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10.本题考查排比修辞赏析。答题思路:在文章(一)中找到运用排比修辞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可以从语势、内容、主题、感情等多个角度分析作用。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句式相似,可判断运用了排比修辞。这三句从内容上具体说明了大丈夫的内涵,面对富贵、贫贱、威武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气节,不受诱惑、不改变志向、不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采用相似的句式,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前文可知,最初卫律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苏武拒绝了,体现了苏武的富贵不能淫。(2)结合“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句子可知,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苏武在断绝了食物和水的地窖以及北海上受尽了折磨,但他仍然没有屈服。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3)所以能说苏武是“大丈夫”。
【点睛】
译文:
(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二)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