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走近作者
茅盾,原名_______,字_____,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虹》、《子夜》;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
《残冬》、《林家铺子》等。
《蚀》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
其代表作_______,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沈德鸿
雁冰
《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
何为“礼赞”?
怀着敬意的赞扬
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呢?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茅盾及其作品
2、朗诵文中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体会白杨树的_________特点;
3、学习_______手法,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_______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预习检测
倔强 婆娑 虬枝 秀颀 开垦 主宰 倦怠
伟岸 傲然 宛然 锤炼
潜滋暗长 坦荡如砥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妙手偶得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
dài
suō
qiú
qí
kěn
zǎi
liàn
wěi
ào
wǎn
jué
qián
dǐ
náo
yān
成语释义
妙手偶得: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坦荡如砥:
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思考:白杨树具有_______的总体特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不平凡
2、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笔直的干、枝、叶,“一律向上”“不旁逸斜出”
力求上进、坚强不屈、不折不挠、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
3、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1
2-4
5-6
7-8
9
直接抒情,赞美白杨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对比楠木,突出品质
1、作者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时,为什么说是“单调”的?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研读赏析
欲扬先抑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3、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赞美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合作探究
白杨树具有什么品质?作者赞美的仅仅是白杨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北方的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的精神和意志
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要提及“楠木”?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