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鉴赏 宫殿 雕啄(diāo) 池沼(zhǎo)
B. 回郎 玲珑 嶙峋(xún) 丘壑(hè)
C. 雷同 倘若 轩榭(xiè) 镂空(lóu)
D. 庸俗 藤萝 斟酌(zhēn) 蔓延(mà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回廊 蔓廷 玲珑 高低屈曲 B. 堆叠 檐漏 简朴 自出心材
C. 明艳 宽敞 布置 因地治宜 D. 鉴赏 工细 雷同 惟妙惟肖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苹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前应将苹果洗净、削皮。
B.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出现,小区内会安排专业人员,对安全设施进行定期的检修。
C.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D.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古为今用,去芜存菁
④呵护书院历史
⑤激活书院文化
A. ①④⑤②③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④⑤③① D. ①③④⑤②
5.文学常识填空。 《苏州园林》一文选自《___________》。原题为《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江苏苏州人,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其著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___________》等。
6.在《昆虫记》中,事实与寓言相反,_________是_________的乞丐,而_________的生产者是_________。
7.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______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______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______
(4)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______ 。
8.八年级(1)班想开展一次以“调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下列任务。
(1)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 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至少写出3种)
(3) 活动成员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园林中很多庭院推门进去首先会看到一个屏风或屏障,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一堵墙,有的高有的矮,大小姿态不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庭院中设置屏障有什么作用。
9.【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 (B)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节选)
【二】(C)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 28米,面积 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D)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故宫博物院》节选)
(1) 文段(一)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是哪一句话?这体现出本文什么样的说明结构?
(2) 结合语段(一)中“败笔”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3) 文段(二)主要按照由______到______,由特点到________的顺序说明。
(4) 文中划横线的A.B.C.D四句话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A B C D
(5) 文段(一)中“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一句中“没有一个不”能否替换为“都”?为什么?。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 盛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使之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汉书》中记载:“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的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登高远眺。这样,兰亭就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在洛阳造西苑,其中有“逍遥亭”。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75%。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在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例如诗人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宋徽宗在艮岳中“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景观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地借自然山水筑亭,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和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筑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
⑦明清时期,亭的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有较大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而且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入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1) 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 “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选文中找出能够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句子。
知识提示: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4) 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
B. 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C. 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不仅成为重要的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
D. 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他人工景观结合起来。
11.请你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你所了解的一种事物。(200字左右)
作比较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在说明文中,事物的特征往往在“作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进行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选择的作比较的事物要有可比性,并且在比较之后,要突出自己想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本课在介绍苏州园林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苏州园林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如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古代的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进行比较,说明它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啄→琢。
B项,郎→廊。
C项,“镂”的正确读音为“lòu”。
2.【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回答此题时,要细心辨析词语,遇到把握不准的词语,细心查找资料,熟练掌握。
【解答】
A.“廷”应为“延”;
B.“材”应为“裁”;
C.“治”应为“制”;
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故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关于排列顺序: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
【解答】
②句提出观点,总说“守住根脉”; ④⑤句具体说“呵护”“激活”;③句延伸说出具体做法“古为今用,去芜存菁”;①句展望作结。正确顺序为:②④⑤③①。
故选C。
5.【答案】百科知识 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叶圣陶 叶绍钧 圣陶 作 教育 倪焕之
6.【答案】蚂蚁 顽强 勤奋 蝉
7.【答案】作比较;举例子;引用;列数字
【解析】(1)把“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作比较;
(2)列举了“阶砌”和“墙”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引用“鱼戏莲叶间”来说明苏州园林里池沼的美。
(4)“四扇,八扇,十二扇”是列数字。
答案:
(1)作比较 (2)举例子 (3)引用 (4)列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各个选项,然后结合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即可作答。
常见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1)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
(2)举例子,具体准确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
(3)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
(4)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
(5)下定义,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作比较,突出的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答案】【小题1】示例:精致苏州古建筑,美丽园林扬四方。
【小题2】示例:①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②阅读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③采访苏州园林的游客。
【小题3】示例:屏障把空间进行分隔,让庭院更加精致,带着娇羞与神秘感,制造错落层次,体现苏州园林的含蓄婉约;符合古人的风水观念,设置屏障能够起到一个保护作用,让邪气不能长驱直入。
9.【答案】【小题1】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分结构。
【小题2】
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小题3】
外内用途
【小题4】
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
【小题5】
不能换。因为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起强调作用。
【解析】(1)仔细阅读这篇文字,就会发现,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来构思,第一段总写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并指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下文进行一一的分说。其特点是第一段中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段中词语的意思不能仅仅停留在词语本身来理解,还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词语在文章的意思。结合上文的内容来分析,“败笔”即“园林设计上的不足之处”。
(3)此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文段(二)中对太和殿的说明是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来说明的,先介绍太和殿的特点,在介绍它的用途。
(4)这是对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辨析考查。一般常用到、考查到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等。要仔细阅读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判断。
(5)本题要从句式的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没有一个不”和“都”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的效果不同。前者是双重否定句式,表示强烈地肯定,而后者就是一般肯定句,表达效果不如前者。
10.【答案】【小题1】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小题2】
举例子
列举了会稽山的兰亭,具体地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小题3】
示例:①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
②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
③把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
【小题4】
B
【解析】1.
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
本文的题目即点明了说明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根据选文第①段“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可知,作者引出说明对象:亭;
由第②段“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③段“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④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⑤段“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⑥段“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⑦段“明清时期,亭的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有较大发展”可知,第②段到第⑦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亭的发展与变迁。
据此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列举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的例子,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可知,准确地说明了亭子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实用性转向观赏性。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根据提示理解“艺匠”,即“加工手段”。
根据第⑦段“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概括得出: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
根据第⑦段“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得出: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
根据第⑦段“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得出: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项,根据第③段“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可知,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B。
11.【答案】示例:“黄绿外衣橙色瓣,十几兄弟团团转。咬一口酸甜甜,看一看像花瓣。”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对啦!它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橘子!橘子,没有草莓漂亮的外衣,也没有西瓜强健的体魄;没有葡萄诱人的色泽,也没有苹果光滑的表皮。但是它那油亮的身体同样也会使人喜欢上它。橘子全身都是宝。橘子果肉有丰富的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橘络和橘皮能做中药;用橘子皮泡茶,不仅味道清香,而且具有开胃、提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