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试卷(B卷)
一、基础知识
(2025八上·昆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天山的美在于它的独特。天山周围是____的沙漠和戈壁滩,而天山却拥有陡峭峻拔的雪山冰峰、绿茵茵的森林草甸、澄清的河流湖泊和粗犷(kuàng)的红层峡谷等,____,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造化之神奇的感觉油然而生。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伊塞克湖,以及各国众多的国家公园均坐落于此。天山保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栖(qī)息着雪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以上,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倍左右。其中许多种类为当地所独有。这里还是多种水果作物的发源地,有着多样的森林类型和独特的植物群落体系,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地位。
天山是坐拥着众多资源的“金山”,地下贮畜着丰富的矿藏资源。作为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中最大的山系,天山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沛(pèi)的水源:中亚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____于此,之后发展壮大,滋(zī)养着众多农田和牧场。天山境内条件优越的天然滑雪场吸引了众多滑雪爱好者,其中以距离阿拉木图市中心不到半小时车程的琼布拉克高山雪场最为出名。近年来,阿拉木图利用背靠天山的____举办了众多冬季体育赛事,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生机与魅力。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犷(kuàng) B.栖(qī) C.沛(pèi) D.滋(zī)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绿茵茵 B.澄清 C.油然而生 D.贮畜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宽阔 美不胜收 发源 优点 B.广袤 蔚为壮观 发源 优势
C.广袤 美不胜收 发端 优势 D.宽阔 蔚为壮观 发端 优点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倍左右。
B.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以上,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倍。
C.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以上,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
D.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____。
____,____。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①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②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③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答案】1.A
2.D
3.B
4.D
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1.A.犷(kuàng)错误。“犷”字的正确读音是“guǎng”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ABC.正确。
D.贮畜,存在错别字,应为“贮蓄”。在这里,“贮蓄”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一空,宽阔:横向距离很大,宽敞。广袤: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于修饰土地面积、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句中形容沙漠和戈壁,用“广袤”恰当;
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蔚为壮观:意思是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句中形容天山的景色盛大壮观,用“蔚为壮观”恰当;
三空,发源:河流的起源,比喻事物的开端。发端:开始,起头。句中形容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的源头,用“发源”恰当;
四空,优点:指的是人的长处、好的地方,其与缺点相对,或者事物实用或者好的方面。优势:比对方有利的形势,泛指处于较有利的形势。句中形容阿拉木图拥有比其他地方的有利形势,用“优势”恰当。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超过”和”以上”重复,删去其一;“占所有……的一倍”不合逻辑,将“一倍”改为“一半”,因此改句为: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
故答案为:D
5.这几句话写的是暴风雨来临前杜小康的感受,②承接上一句“一片黑海”,接下来,③写滚滚的雷鸣,①写暴风雨到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故答案为:D
6.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臼齿(jiù) 濒临(pīn) 繁殖 茸毛(róng)
B.凋谢(diāo) 震颤(chàn) 深渊 兴味(xìng)
C.飓风(jù) 洗涤(tiáo) 星辰 赐予(cì)
D.遏制(è) 卑微(bēi) 销逝 点缀(zhuì)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濒应读作:bīn;
B:全部正确;
C:涤应读作:dí
D:销逝应写作:消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和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及多音字,我们理解其字义,就不容易读错或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鼻音和边音等。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极一时的《战狼》塑造了冷锋的英雄事迹。(将“事迹”改成“形象”)
B.暑假快到了,我准备去白云山的地方,游览五福天路.飞龙瀑布等景点。 (删去“的地方”)
C.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勤奋”与“勤奋起决定作用”用一个即可)
D.“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要参与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中毒.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责任。 (主谓不搭配,去掉“参与”)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修改正确;
B:重复赘余,修改正确;
C:句式杂糅,修改正确;
D:句式杂糅,去掉后面的“的责任”,或把“的责任”放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后,去掉“主要”加一个“是”。故修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 解答时,要注意先区分病句的类型。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8.下列句子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
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吗?
B.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C.笑对人生,能穿透迷雾;笑对人生,能坚持到底;笑对人生,能化解危机。
D.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苫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答案】D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 A.拟人、反问;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9.(2023八上·铜仁月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白杨礼赞》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赞扬了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D.法国作家罗素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D
【知识点】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
【解析】【分析】D:错误,罗素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好。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仰望坚守者
李亚军
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可能是很多人最神往的地方!
②40多年来,每次面对地图,我都会长久地凝视那片青紫色的区域。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就这样一直深深地震撼和吸引着我。
③终于有机会来到神往已久的高原,进入其腹地,行进在天路上,心中响起无声的交响。高原美不胜收的奇异景色吸引着我的眼球,也在一直考验着我的心肺。行至风火山口时,我感到一阵阵头痛。脑袋似乎要炸裂,只能悄悄地咬紧牙关,按住胸口,用沉默来抵御最高处的煎熬。
④三江源头冰连天。雪山与白云融为一体,蓝天与冰河相互交映。河湾那片红顶的建筑,像心的家园,成了收留我们的驿站。走进兵站,刚松了一 气,身体就支撑不住。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出来,感觉胆汁胃液都要吐光了。
⑤屋里的氧气罐提前打开了,进入后马上有到了森林深处的感觉。我连忙深吸几口气,让两肺的每一个细胞都痛快地解了馋。一直紧缩的肺片舒展许多,头也没有那么难受了。人还是不敢动弹,似乎随时要“坍塌”。静静地平躺在木板床上,大口吸着氧气,我慢慢移动目光,环视简朴的宿舍。一张旧木桌边的地上并排放着两个蓝色的暖水瓶,暖水瓶旁边放置着一个塑料盆架,上下各放着一个塑料盆。挨着塑料盆架的是两只红色的水桶,分别贴着标签,一个标着净水,另一个标着废水。
⑥高原上并不缺水,即使干枯的昆仑山区,也不时会有一片又一片或大或小的水域,但这里的水大部分时间藏在冰雪中。战士们日常用水,必须到河谷中凿出冰块,一块块扛回来,化成冰水。冰块中含有杂质,看似清亮实则并不洁净。融化的冰水不能直接饮用,需加热。而高原上的气压严重不足,水在自然情况下无法烧开,常常只能烧到七八十摄氏度。常年驻扎在此的战士们,早已习惯了喝这样的温暾水。
⑦很多年前,一位名叫慕生忠的陕北汉子,带领着2 000多名官兵,牵着几万头骆驼,爬冰卧雪,用最原始的办法,撬动亘古荒原,破开千年陈冰,铺就了一条通往藏区的生命线。
⑧祖国大发展,高原变通途。这条交通线上,已经架起电线光缆,铺设了石油管线,开通了青藏铁路,覆盖了现代化的网络,兵站、泵站和机务站等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服务和保障。再现代化的站点也需要有人来坚守,近2 000千米长的青藏线上,每天都有近万名高原官兵在坚守。
⑨窗前的光线慢慢暗下来。随着一阵哨音的吹响,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艰难地移步,扶着楼梯下楼,走过大院,走进大餐厅里。几十张方桌前,战士们在低头吃饭。盛了半碗稀饭,打了一小碟青菜,拿了一个馒头,我就近在一张餐桌前坐下来,侧头看到坐在旁边的一名小兵。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头上缠了一圈绷带,让人看着十分心疼。我不禁问:“小同志,你多大了?”“19岁。”他随口回答后,冲着我腼腆地笑了笑。“开了一天车,累吗?”我接着问。“不累。”他想都没想地回答我,声音虽然不大,却异常坚定。“你头上为什么缠绷带?”我追问。“头疼。”他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嘴里蹦出两个字后,不好意思地笑着,低头继续吃起饭。瘦弱的身躯随着咀嚼动作轻微起伏。我一时有些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鼻子里泛出了强烈的酸意。看了几分钟后,我还是没能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⑩高原上的小草,因为长期经受着极寒和缺氧,拥有了极不平凡的生命。它们那样渺小,却有着平原上参天大树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一个能够为了别人而奉献自己的人,即使在万千人中,也会因为拥有了高贵的品质,而为世人敬仰。
人向高处走。世界屋脊上,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
(选自2024年1月11日《陕西日报》,有删改)
10.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脉络。(每空限4字)
11.文章多处描写了“我”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种种不适,有什么用意?
1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战士们日常用水,必须到河谷中凿出冰块,一块块扛回来,化成冰水。(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看了几分钟后,我还是没能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这句话流露出“我”怎样的心理?)
13.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高原上的小草,因为长期经受着极寒和缺氧,拥有了极不平凡的生命。
14.“世界屋脊上,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读完文章,请你为这群“坚守者”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
【答案】10.①向往高原 ②入住兵站 ③晚饭对话 ④心生感慨
11.①“我”的种种不适从侧面反映出高原生存环境的艰难;②“脑袋似乎要炸裂”“翻江倒海地呕吐”“似乎随时要‘坍塌’”等等夸张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更能体会高原环境对人的考验;③为后文小兵身体不适仍坚守岗位的事做铺垫;④衬托出高原官兵不畏艰苦、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格。
12.①“凿”“扛”两个动词写出了战士们日常取水的不易,表达出作者对战士们不惧艰苦的赞美。
②“我”因为看到小兵瘦弱单薄的身躯、发紫的脸庞、充满血丝的双眼和头上的绷带而深感心疼;“我”又因为年仅19岁的小兵坚定地回答自己不累,克服身体的不适坚守岗位而感到无比敬佩。
13.这句话用“小草”象征高原官兵们,通过对小草的赞美,歌颂了默默坚守在祖国高地的战士们,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惧艰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14.示例:同样的生命,同样的青春,很多人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他们却选择了高原上的艰苦。他们行走在世界最高的路上,拥有了如山般的坚毅与刚强,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岸与高度。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的分析理解。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5)本题考查颁奖词的写法。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作时要注意1、大处着眼,点明事迹,事迹要具体真实;2、深处挖掘,彰显精神,精神要深刻,不浮表面;3、语言简洁,文辞优美,通俗易懂,晓畅明白。
10.这段文字共有11段,是第一人称来记写的:1-2段我向往高原;3-8段写我入住兵站的见闻感受;9段写我取吃晚饭时跟小战士的对话;10-11段抒发我的感慨。四字的话就是:向往高原、入住兵站、晚饭对话、心生感慨。
故答案为: ①向往高原 ②入住兵站 ③晚饭对话 ④心生感慨
11.写我到了高原的种种不适的句子,第3段有: 我感到一阵阵头痛。脑袋似乎要炸裂 ;第4段: 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出来 ;第5段,用上了氧气罐,人还是不敢动弹,似乎随时要“坍塌”,这些描写,能让读者深切体会高原环境对人的考验,测描写出在高原生活的艰难;衬托出高原官兵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后面小战士头痛仍然坚守岗位做铺垫。
故答案为:①“我”的种种不适从侧面反映出高原生存环境的艰难;②“脑袋似乎要炸裂”“翻江倒海地呕吐”“似乎随时要‘坍塌’”等等夸张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更能体会高原环境对人的考验;③为后文小兵身体不适仍坚守岗位的事做铺垫;④衬托出高原官兵不畏艰苦、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格。
12.第1句:凿、扛是动词,对战士们取水不易的描写,表达对战士们不畏艰苦的赞美;
第2句:当我知道小战士因为高原反应头痛头上缠着绷带,再看他人: 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 时,内心充满着对小战士的怜惜,而当我问小战士累不累时,小战士却说不累,表达出对小战士无比的敬佩。
故答案为:①“凿”“扛”两个动词写出了战士们日常取水的不易,表达出作者对战士们不惧艰苦的赞美。②“我”因为看到小兵瘦弱单薄的身躯、发紫的脸庞、充满血丝的双眼和头上的绷带而深感心疼;“我”又因为年仅19岁的小兵坚定地回答自己不累,克服身体的不适坚守岗位而感到无比敬佩。
13.这里的“小草”不仅是高原上自然生长的草,也象征高原上的官兵,赞美小草就是赞美驻守高原的士兵,赞美他们无私奉献、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这句话用“小草”象征高原官兵们,通过对小草的赞美,歌颂了默默坚守在祖国高地的战士们,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惧艰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14.颁奖词既要有对人物的赞扬,还要有事迹的概括,要注意语言优美简练,要用修辞手法。比如:以雪山为伴,以寒风为友,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忠诚与担当,你们是高原上的雄鹰,翱翔于天际,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每一寸国土,用无畏的精神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尊;你们是冰雪中的勇士,面对刺骨的严寒和稀薄的空气,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畏惧;你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使命。
故答案为: 示例:同样的生命,同样的青春,很多人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他们却选择了高原上的艰苦。他们行走在世界最高的路上,拥有了如山般的坚毅与刚强,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岸与高度。
三、语言综合运用
15.八(1)班开展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我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请简要概括下列图表的相关信息。
(2)【活动二:我概括】下面是小明同学收集的关于互联网对学生学习、作业的影响的材料,请你阅读材料,概括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交流群和作业帮扶的软件应运而生。这些软件让得出答案变得简单,很多学生不会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演算。
材料二:以前的学生为了写好作文,用专门的本子摘抄好词好句,收集并背诵,现在的学生,只要动动手指搜索一下,就能拼凑出高分作文来。
材料三: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的答复中称,对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3)【活动三:我辩论】班级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辩论赛,正方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反方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你身为反方队员,请陈述观点。(要求:120字以内)
【答案】(1)①从2013年起,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②在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有望突破8亿人;③在使用短视频的用户中女性占比较高。
(2)①交流群和作业帮扶软件种类多,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思考了。②教育部针对“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措,以此来改善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情况。
(3)我方观点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一方面,上网会占用青少年学习、休息的时间,造成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的弊端并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等;另一方面,深陷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会造成青少年精神萎靡,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所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2013-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预测图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逐年上升,且到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能突破8亿人。
短视频平台用户性别分布图显示,女性用户占比53.1%,高于男性占比。
(2)材料一:这些软件让得出答案变得简单,很多学生不会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演算。材料二:现在的学生,只要动动手指搜索一下,就能拼凑出高分作文来。即交流群和作业帮扶软件种类多,使用方便,学生自制力差的会直接抄答案,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思考了。
材料三: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即教育部针对“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措,以此来改善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情况。
(3)围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如:青少年自制力差,容易上网玩游戏,抄答案。且没有分辨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甚至上网时间过长,导致视力下降等。
故答案为:(1) ①从2013年起,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②在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有望突破8亿人;③在使用短视频的用户中女性占比较高。
(2)①交流群和作业帮扶软件种类多,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思考了。②教育部针对“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措,以此来改善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情况。
(3)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一方面,上网会占用青少年学习、休息的时间,造成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的弊端并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等;另一方面,深陷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会造成青少年精神萎靡,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所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抓住图表中的主要信息,如对象、占比率等,整合语言,归纳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材料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的5月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经历,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____。
16.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17.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到关于生命的哪些启迪?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18.白杨树使你联想到那些人物或精神品质?
【答案】16.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17.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18.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知识点】对联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联的特征就是上下联字数一样,词性一样,意思相近。应牢牢把握好这个特征。如上联的“观”对应“赏”,“翠竹”对应“白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
(2)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具体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应首先观察上下文,概括上下文的内容,文中的上句一般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下句一般是总结补充的作用。第三,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符合思维逻辑。
(3) 本题考查学生 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或者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句子,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
16. 通过材料和上联得出,该对联主要是赞美植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上联介绍了竹子的品节,所以下联 应该含有材料中的白杨。
故答案为: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17.材料二里面,小麦经历寒冬孕育出了果实,其实在说,熬过了苦难,生命会更加的灿烂。
故答案为: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18.白杨树象征了质朴、严肃、正直的北方农民,象征了坚强不屈、傲然屹立的哨兵,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故答案为: 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四、写作题
19.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如小草、松柏、春蚕、花朵、竹子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2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竹子是极平凡的,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吹,竹笋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寒来暑往,竹子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充分显示了其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我想,竹子的品格不正同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样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象征
【解析】【分析】
此类题目,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描述即可,但应该注意运用象征的手法,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故答案为: 竹子是极平凡的,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吹,竹笋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寒来暑往,竹子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充分显示了其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我想,竹子的品格不正同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样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 运用、表达的能力。首先,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如:运用象征手法 。其次, 立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即可。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试卷(B卷)
一、基础知识
(2025八上·昆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天山的美在于它的独特。天山周围是____的沙漠和戈壁滩,而天山却拥有陡峭峻拔的雪山冰峰、绿茵茵的森林草甸、澄清的河流湖泊和粗犷(kuàng)的红层峡谷等,____,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造化之神奇的感觉油然而生。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伊塞克湖,以及各国众多的国家公园均坐落于此。天山保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栖(qī)息着雪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以上,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倍左右。其中许多种类为当地所独有。这里还是多种水果作物的发源地,有着多样的森林类型和独特的植物群落体系,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地位。
天山是坐拥着众多资源的“金山”,地下贮畜着丰富的矿藏资源。作为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中最大的山系,天山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沛(pèi)的水源:中亚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____于此,之后发展壮大,滋(zī)养着众多农田和牧场。天山境内条件优越的天然滑雪场吸引了众多滑雪爱好者,其中以距离阿拉木图市中心不到半小时车程的琼布拉克高山雪场最为出名。近年来,阿拉木图利用背靠天山的____举办了众多冬季体育赛事,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生机与魅力。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犷(kuàng) B.栖(qī) C.沛(pèi) D.滋(zī)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绿茵茵 B.澄清 C.油然而生 D.贮畜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宽阔 美不胜收 发源 优点 B.广袤 蔚为壮观 发源 优势
C.广袤 美不胜收 发端 优势 D.宽阔 蔚为壮观 发端 优点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倍左右。
B.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以上,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倍。
C.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以上,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
D.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____。
____,____。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①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②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③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6.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臼齿(jiù) 濒临(pīn) 繁殖 茸毛(róng)
B.凋谢(diāo) 震颤(chàn) 深渊 兴味(xìng)
C.飓风(jù) 洗涤(tiáo) 星辰 赐予(cì)
D.遏制(è) 卑微(bēi) 销逝 点缀(zhuì)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极一时的《战狼》塑造了冷锋的英雄事迹。(将“事迹”改成“形象”)
B.暑假快到了,我准备去白云山的地方,游览五福天路.飞龙瀑布等景点。 (删去“的地方”)
C.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勤奋”与“勤奋起决定作用”用一个即可)
D.“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要参与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中毒.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责任。 (主谓不搭配,去掉“参与”)
8.下列句子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
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吗?
B.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C.笑对人生,能穿透迷雾;笑对人生,能坚持到底;笑对人生,能化解危机。
D.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苫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9.(2023八上·铜仁月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白杨礼赞》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赞扬了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D.法国作家罗素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仰望坚守者
李亚军
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可能是很多人最神往的地方!
②40多年来,每次面对地图,我都会长久地凝视那片青紫色的区域。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就这样一直深深地震撼和吸引着我。
③终于有机会来到神往已久的高原,进入其腹地,行进在天路上,心中响起无声的交响。高原美不胜收的奇异景色吸引着我的眼球,也在一直考验着我的心肺。行至风火山口时,我感到一阵阵头痛。脑袋似乎要炸裂,只能悄悄地咬紧牙关,按住胸口,用沉默来抵御最高处的煎熬。
④三江源头冰连天。雪山与白云融为一体,蓝天与冰河相互交映。河湾那片红顶的建筑,像心的家园,成了收留我们的驿站。走进兵站,刚松了一 气,身体就支撑不住。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出来,感觉胆汁胃液都要吐光了。
⑤屋里的氧气罐提前打开了,进入后马上有到了森林深处的感觉。我连忙深吸几口气,让两肺的每一个细胞都痛快地解了馋。一直紧缩的肺片舒展许多,头也没有那么难受了。人还是不敢动弹,似乎随时要“坍塌”。静静地平躺在木板床上,大口吸着氧气,我慢慢移动目光,环视简朴的宿舍。一张旧木桌边的地上并排放着两个蓝色的暖水瓶,暖水瓶旁边放置着一个塑料盆架,上下各放着一个塑料盆。挨着塑料盆架的是两只红色的水桶,分别贴着标签,一个标着净水,另一个标着废水。
⑥高原上并不缺水,即使干枯的昆仑山区,也不时会有一片又一片或大或小的水域,但这里的水大部分时间藏在冰雪中。战士们日常用水,必须到河谷中凿出冰块,一块块扛回来,化成冰水。冰块中含有杂质,看似清亮实则并不洁净。融化的冰水不能直接饮用,需加热。而高原上的气压严重不足,水在自然情况下无法烧开,常常只能烧到七八十摄氏度。常年驻扎在此的战士们,早已习惯了喝这样的温暾水。
⑦很多年前,一位名叫慕生忠的陕北汉子,带领着2 000多名官兵,牵着几万头骆驼,爬冰卧雪,用最原始的办法,撬动亘古荒原,破开千年陈冰,铺就了一条通往藏区的生命线。
⑧祖国大发展,高原变通途。这条交通线上,已经架起电线光缆,铺设了石油管线,开通了青藏铁路,覆盖了现代化的网络,兵站、泵站和机务站等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服务和保障。再现代化的站点也需要有人来坚守,近2 000千米长的青藏线上,每天都有近万名高原官兵在坚守。
⑨窗前的光线慢慢暗下来。随着一阵哨音的吹响,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艰难地移步,扶着楼梯下楼,走过大院,走进大餐厅里。几十张方桌前,战士们在低头吃饭。盛了半碗稀饭,打了一小碟青菜,拿了一个馒头,我就近在一张餐桌前坐下来,侧头看到坐在旁边的一名小兵。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头上缠了一圈绷带,让人看着十分心疼。我不禁问:“小同志,你多大了?”“19岁。”他随口回答后,冲着我腼腆地笑了笑。“开了一天车,累吗?”我接着问。“不累。”他想都没想地回答我,声音虽然不大,却异常坚定。“你头上为什么缠绷带?”我追问。“头疼。”他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嘴里蹦出两个字后,不好意思地笑着,低头继续吃起饭。瘦弱的身躯随着咀嚼动作轻微起伏。我一时有些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鼻子里泛出了强烈的酸意。看了几分钟后,我还是没能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⑩高原上的小草,因为长期经受着极寒和缺氧,拥有了极不平凡的生命。它们那样渺小,却有着平原上参天大树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一个能够为了别人而奉献自己的人,即使在万千人中,也会因为拥有了高贵的品质,而为世人敬仰。
人向高处走。世界屋脊上,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
(选自2024年1月11日《陕西日报》,有删改)
10.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脉络。(每空限4字)
11.文章多处描写了“我”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种种不适,有什么用意?
1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战士们日常用水,必须到河谷中凿出冰块,一块块扛回来,化成冰水。(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看了几分钟后,我还是没能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这句话流露出“我”怎样的心理?)
13.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高原上的小草,因为长期经受着极寒和缺氧,拥有了极不平凡的生命。
14.“世界屋脊上,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读完文章,请你为这群“坚守者”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
三、语言综合运用
15.八(1)班开展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我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请简要概括下列图表的相关信息。
(2)【活动二:我概括】下面是小明同学收集的关于互联网对学生学习、作业的影响的材料,请你阅读材料,概括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交流群和作业帮扶的软件应运而生。这些软件让得出答案变得简单,很多学生不会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演算。
材料二:以前的学生为了写好作文,用专门的本子摘抄好词好句,收集并背诵,现在的学生,只要动动手指搜索一下,就能拼凑出高分作文来。
材料三: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的答复中称,对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3)【活动三:我辩论】班级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辩论赛,正方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反方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你身为反方队员,请陈述观点。(要求:120字以内)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的5月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经历,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____。
16.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17.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到关于生命的哪些启迪?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18.白杨树使你联想到那些人物或精神品质?
四、写作题
19.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如小草、松柏、春蚕、花朵、竹子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B
4.D
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1.A.犷(kuàng)错误。“犷”字的正确读音是“guǎng”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ABC.正确。
D.贮畜,存在错别字,应为“贮蓄”。在这里,“贮蓄”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一空,宽阔:横向距离很大,宽敞。广袤: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于修饰土地面积、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句中形容沙漠和戈壁,用“广袤”恰当;
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蔚为壮观:意思是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句中形容天山的景色盛大壮观,用“蔚为壮观”恰当;
三空,发源:河流的起源,比喻事物的开端。发端:开始,起头。句中形容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的源头,用“发源”恰当;
四空,优点:指的是人的长处、好的地方,其与缺点相对,或者事物实用或者好的方面。优势:比对方有利的形势,泛指处于较有利的形势。句中形容阿拉木图拥有比其他地方的有利形势,用“优势”恰当。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超过”和”以上”重复,删去其一;“占所有……的一倍”不合逻辑,将“一倍”改为“一半”,因此改句为:仅在西部天山发现的植物种类就超过3400种,占所有中亚国家山地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
故答案为:D
5.这几句话写的是暴风雨来临前杜小康的感受,②承接上一句“一片黑海”,接下来,③写滚滚的雷鸣,①写暴风雨到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濒应读作:bīn;
B:全部正确;
C:涤应读作:dí
D:销逝应写作:消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和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及多音字,我们理解其字义,就不容易读错或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鼻音和边音等。
7.【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修改正确;
B:重复赘余,修改正确;
C:句式杂糅,修改正确;
D:句式杂糅,去掉后面的“的责任”,或把“的责任”放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后,去掉“主要”加一个“是”。故修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 解答时,要注意先区分病句的类型。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8.【答案】D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 A.拟人、反问;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
【解析】【分析】D:错误,罗素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好。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答案】10.①向往高原 ②入住兵站 ③晚饭对话 ④心生感慨
11.①“我”的种种不适从侧面反映出高原生存环境的艰难;②“脑袋似乎要炸裂”“翻江倒海地呕吐”“似乎随时要‘坍塌’”等等夸张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更能体会高原环境对人的考验;③为后文小兵身体不适仍坚守岗位的事做铺垫;④衬托出高原官兵不畏艰苦、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格。
12.①“凿”“扛”两个动词写出了战士们日常取水的不易,表达出作者对战士们不惧艰苦的赞美。
②“我”因为看到小兵瘦弱单薄的身躯、发紫的脸庞、充满血丝的双眼和头上的绷带而深感心疼;“我”又因为年仅19岁的小兵坚定地回答自己不累,克服身体的不适坚守岗位而感到无比敬佩。
13.这句话用“小草”象征高原官兵们,通过对小草的赞美,歌颂了默默坚守在祖国高地的战士们,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惧艰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14.示例:同样的生命,同样的青春,很多人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他们却选择了高原上的艰苦。他们行走在世界最高的路上,拥有了如山般的坚毅与刚强,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岸与高度。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的分析理解。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5)本题考查颁奖词的写法。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作时要注意1、大处着眼,点明事迹,事迹要具体真实;2、深处挖掘,彰显精神,精神要深刻,不浮表面;3、语言简洁,文辞优美,通俗易懂,晓畅明白。
10.这段文字共有11段,是第一人称来记写的:1-2段我向往高原;3-8段写我入住兵站的见闻感受;9段写我取吃晚饭时跟小战士的对话;10-11段抒发我的感慨。四字的话就是:向往高原、入住兵站、晚饭对话、心生感慨。
故答案为: ①向往高原 ②入住兵站 ③晚饭对话 ④心生感慨
11.写我到了高原的种种不适的句子,第3段有: 我感到一阵阵头痛。脑袋似乎要炸裂 ;第4段: 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出来 ;第5段,用上了氧气罐,人还是不敢动弹,似乎随时要“坍塌”,这些描写,能让读者深切体会高原环境对人的考验,测描写出在高原生活的艰难;衬托出高原官兵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后面小战士头痛仍然坚守岗位做铺垫。
故答案为:①“我”的种种不适从侧面反映出高原生存环境的艰难;②“脑袋似乎要炸裂”“翻江倒海地呕吐”“似乎随时要‘坍塌’”等等夸张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更能体会高原环境对人的考验;③为后文小兵身体不适仍坚守岗位的事做铺垫;④衬托出高原官兵不畏艰苦、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格。
12.第1句:凿、扛是动词,对战士们取水不易的描写,表达对战士们不畏艰苦的赞美;
第2句:当我知道小战士因为高原反应头痛头上缠着绷带,再看他人: 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 时,内心充满着对小战士的怜惜,而当我问小战士累不累时,小战士却说不累,表达出对小战士无比的敬佩。
故答案为:①“凿”“扛”两个动词写出了战士们日常取水的不易,表达出作者对战士们不惧艰苦的赞美。②“我”因为看到小兵瘦弱单薄的身躯、发紫的脸庞、充满血丝的双眼和头上的绷带而深感心疼;“我”又因为年仅19岁的小兵坚定地回答自己不累,克服身体的不适坚守岗位而感到无比敬佩。
13.这里的“小草”不仅是高原上自然生长的草,也象征高原上的官兵,赞美小草就是赞美驻守高原的士兵,赞美他们无私奉献、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这句话用“小草”象征高原官兵们,通过对小草的赞美,歌颂了默默坚守在祖国高地的战士们,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惧艰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14.颁奖词既要有对人物的赞扬,还要有事迹的概括,要注意语言优美简练,要用修辞手法。比如:以雪山为伴,以寒风为友,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忠诚与担当,你们是高原上的雄鹰,翱翔于天际,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每一寸国土,用无畏的精神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尊;你们是冰雪中的勇士,面对刺骨的严寒和稀薄的空气,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畏惧;你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使命。
故答案为: 示例:同样的生命,同样的青春,很多人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他们却选择了高原上的艰苦。他们行走在世界最高的路上,拥有了如山般的坚毅与刚强,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岸与高度。
15.【答案】(1)①从2013年起,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②在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有望突破8亿人;③在使用短视频的用户中女性占比较高。
(2)①交流群和作业帮扶软件种类多,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思考了。②教育部针对“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措,以此来改善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情况。
(3)我方观点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一方面,上网会占用青少年学习、休息的时间,造成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的弊端并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等;另一方面,深陷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会造成青少年精神萎靡,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所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2013-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预测图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逐年上升,且到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能突破8亿人。
短视频平台用户性别分布图显示,女性用户占比53.1%,高于男性占比。
(2)材料一:这些软件让得出答案变得简单,很多学生不会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演算。材料二:现在的学生,只要动动手指搜索一下,就能拼凑出高分作文来。即交流群和作业帮扶软件种类多,使用方便,学生自制力差的会直接抄答案,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思考了。
材料三: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即教育部针对“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措,以此来改善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情况。
(3)围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如:青少年自制力差,容易上网玩游戏,抄答案。且没有分辨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甚至上网时间过长,导致视力下降等。
故答案为:(1) ①从2013年起,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②在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有望突破8亿人;③在使用短视频的用户中女性占比较高。
(2)①交流群和作业帮扶软件种类多,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思考了。②教育部针对“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措,以此来改善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情况。
(3)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一方面,上网会占用青少年学习、休息的时间,造成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的弊端并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等;另一方面,深陷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会造成青少年精神萎靡,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所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抓住图表中的主要信息,如对象、占比率等,整合语言,归纳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材料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答案】16.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17.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18.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知识点】对联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联的特征就是上下联字数一样,词性一样,意思相近。应牢牢把握好这个特征。如上联的“观”对应“赏”,“翠竹”对应“白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
(2)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具体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应首先观察上下文,概括上下文的内容,文中的上句一般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下句一般是总结补充的作用。第三,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符合思维逻辑。
(3) 本题考查学生 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或者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句子,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
16. 通过材料和上联得出,该对联主要是赞美植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上联介绍了竹子的品节,所以下联 应该含有材料中的白杨。
故答案为: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17.材料二里面,小麦经历寒冬孕育出了果实,其实在说,熬过了苦难,生命会更加的灿烂。
故答案为: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18.白杨树象征了质朴、严肃、正直的北方农民,象征了坚强不屈、傲然屹立的哨兵,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故答案为: 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19.【答案】【参考例文】竹子是极平凡的,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吹,竹笋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寒来暑往,竹子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充分显示了其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我想,竹子的品格不正同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样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象征
【解析】【分析】
此类题目,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描述即可,但应该注意运用象征的手法,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故答案为: 竹子是极平凡的,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吹,竹笋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寒来暑往,竹子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充分显示了其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我想,竹子的品格不正同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样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 运用、表达的能力。首先,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如:运用象征手法 。其次, 立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