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0 19:1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技法。
体会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学生回答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名句)(示例: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名句)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看苏轼怎样描写天上的明月。
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文体知识
游记: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荇(xìng)
4.依据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ɡ)〕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课文学习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
指名学生翻译全文,做补充订正。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提问:
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赏月
对象 同为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心情 “闲人”
三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能抓住一点回答即可)
文章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学生齐读叙事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提问:
(1)此时作者的心境如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学生齐答:“欣然”
作者想邀人赏月,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去找张怀民?
讨论明确:相同遭际,相似处境,“怀民亦未寝”也足以说明两人互为知音。
学生齐读写景部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提问: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简要分析。
讨论明确:
①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学生齐读议论部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问:
“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讨论明确:
“闲人”指清闲的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既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四 课堂总结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
——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人世,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板书设计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排遣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 贬谪的悲凉 热爱生活 情景交融
人生的感慨 豁达乐观
练习题
一 基础知识
重点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 均为水生植物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跟,同。)
3.古今异义
(1)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读出,小声说;念头。
(3)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水生植物)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 填空题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词开启宋词豪放一派;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 阅读理解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②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有删改)
【注释】:①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沙:指金沙地。当……之中;处在……之间。青草;青草湖。③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之宫;即广寒宫,月中仙宫。
【丙】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写作此诗时,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流寓在途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 文言词句
课内迁移法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查字典 临水之观 ( )  ①居高而下 ②降临 ③到 (填序号)(《古代汉语词典》)
成语推义 解衣欲睡 ( ) 欲言又止
2.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其 高 十 仞 四 环 之 水 近 者 犹 数 百 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波浪线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益竹柏影也。
(2)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4.三篇文章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丙】文写月的句子是“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5.【甲】【乙】【丙】三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只是 ③ 想要
2.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3.(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向上攀登。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白如昼 月涌大江流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
乙文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丙诗表现了诗人出心中的不平,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孤独和感伤。
4.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吾”。)
(2)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5.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水生植物)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8.“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指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9.谈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色。
(1)比喻传神,用语精准
文章写景,比喻传神。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朗照,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可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互相衬托。作者写了庭下诸景后,一句“盖竹柏影也”使文意突然一变,揭示藻、荇的比喻义,比喻新奇。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如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微妙的感情变化。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达观自得中惆怅悲凉的复杂微妙心境。
五、课堂总结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