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07:43: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吗?面对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走进作者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名时间。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游记
地点
时间
事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学生用心聆听录音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听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节奏
(二)读
根据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 欲 睡, 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 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 怀民。 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 如 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 影也。 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想要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清明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罢了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 欲 睡, 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 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 怀民。 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 如 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 影也。 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疏通文意
深入探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
竹柏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1、处境:作者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2、心境:作者富有闲情雅致,郁郁不得志之时仍能悠游自如欣赏美丽的月色。
自嘲“闲人”
自我安慰自称“闲人”
深入探究:
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初步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折叠
时间
地点
人物
原因
事件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作者赏月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折叠
欣喜
孤独
沉醉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悠闲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知音难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作者赏月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折叠
欣喜
孤独
沉醉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悠闲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知音难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呢?结合写作背景思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时,面对明月”无以为乐”的孤独
夜游地点在承天寺,佛门之地的孤独
夜游同伴只有两个闲人,作者和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
夜游赏月,月光仿佛带有一股清冷之感
背景:1.苏轼得罪皇帝和权臣
2.苏轼在黄州有职无权
深入探究: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下感慨
深入探究:
作者一直保持着这种孤寂之情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是
作者的心境是平静、悠闲、豁达的
从哪里看出来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请赏析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看到了月光和竹柏的影子,将月光比作为水,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竹柏的影子交错纵横,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营造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深入探究:
请赏析这一句: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里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不过是作者心胸开阔罢了。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不闲衬托自己的闲。只有闲人才能夜游,赏月景。点明了主旨,反映了作者有职无权的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谪的悲凉,豁达乐观、开朗洒脱的开阔胸襟。
深入探究:
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慨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3、学习了苏轼的乐观豁达,你一定有许多感悟,写下来。
作业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从苏轼
身上学到什么?
拓展延伸
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
用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