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18 21:11:34

文档简介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非常高兴来这里与大家共度快乐时光, 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历史老师,我非常喜欢看鉴宝类的节目,前几天看到非常有趣一期节目,《朱元璋的画像之谜》,他的画像有什么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一个人怎么能有两张面孔呢?莫非他整容了,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这极有可能是人们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所造成的,那历史中的朱元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许会得到答案。
今天我们将从以下三板块进行学习:南征北战建帝业;处心积虑强君权;相煎太急靖难役。
下面就让我们从朱元璋的档案开始吧。(出示档 ( http: / / www.21cnjy.com )案)朱元璋出身贫农,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后来为什么去当和尚呢? 1352年——1368年,他为什么放着和尚不做,偏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生答),由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祸连连本想做个和尚混口饭吃,但由于战乱和尚也做不下去了,于是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他虽然出身布衣,却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后来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请同学们赶紧找到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由一届布衣变成了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就想,如何才能加强自己的权力,让江山永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朱元璋是如何处心积虑地加强君权的。他的改革是从机构改革开始的,明朝初年继续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朱元璋发现这种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请同学们看两段材料:
你能从材料中找到行省制度存在的弊端吗?(生)
丞相和行省长官的权力大了,必然会威胁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权,所以朱元璋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请同学们看一下,改革前后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变化。(生答)在中央废丞相权力分给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只属于中央,这样就加强了皇权。他不仅废除机构,还首创了一个机构——锦衣卫。(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课本知识总结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和特点。(生答)教师解释图片,由于锦衣卫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的权利极大,遍布全国。请同学们看一段小故事,(生读)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对宋濂请客的事情了如指掌?这件事会对文武百官有什么影响?(生答)正是有了锦衣卫,朱元璋才能“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过度:朱元璋不仅对臣民进行行为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控制,他还想控制臣民的思想,于是他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我们先回顾一下科举考试:隋文帝分科考试,成为科举的雏形;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到了唐朝得以完善,那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看看明朝科举制的特点。(生答)什么是八股文呢?请看一段视频。明末著名的学者顾炎武这样评价八股取士“八股之害等于……”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填的表格和材料想一想,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呢?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生答,正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的坑儒啊。
同学们你能总结一下朱元璋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吗?(生答)“两废一增一改革”
朱元璋在加强君权的同时,为了巩固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他这样做真能巩固统治吗?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板块:相煎太急靖难役。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他看到藩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力增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决定削藩。这引起了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懦弱迂腐,而他的叔叔朱棣却精于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朱棣取得了胜利, 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他就是明成祖,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总结一下我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生答)师解释每一条:为什么要迁都北京?明成祖是藩王起家,他深知藩王的存在对皇权的威胁,所以他做了皇帝后继续削藩,同学们东厂和前面提到的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在以前的朝代中有没有啊?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我列举一些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同学们对号入座: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君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强,明朝为加强君权对中央怎么做的;地方;皇族;知识分子;群臣百姓。通过这些措施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趁热打铁,我们来做几个题目:
结束语:他是一个布衣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战场上展露不凡的才华,最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帝国,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加强了君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是非凡中的非凡,传奇中的传奇,他从历史的夹缝中崛起,成就了平民皇帝的不凡人生。(共26张PPT)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三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
乱世英雄建帝权
处心积虑强君权
靖难削藩更集权
朱元璋档案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52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52年——1368年 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乱世英雄建帝权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改称京师,
今南京)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明朝的建立
乱世英雄建帝权
材料一:胡惟庸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百官志》
中书省:丞相






皇帝
行中书省 (行省)
明初
中央
地方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机构改革
论从史出
中书省:丞相






皇帝
行中书省 (行省)
改革前
中央
地方






皇帝
改革后
中央
地方
布政司
按察司
都司
(民政)
(刑狱)
(军政)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机构改革
加强了皇权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机构改革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课本知识总结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和特点。
锦衣卫
皇帝
官员
百姓
直接指挥
监视、侦查
不受法律 约束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机构改革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对宋濂请客的事情了如指掌?这件事会对文武百官有什么影响?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雏 形 正式形成 完善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明清
前情回顾看科举: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科举改革
对比特点识变化:
项目 唐朝(进士科) 明朝
目的
考试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格式
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四书五经
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八股文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科举改革
选拔统治人才
策问、经史、杂文、诗赋
针对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严格限制
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
透过现象谈危害: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科举改革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透过现象谈危害:
处心积虑强君权
之科举改革




处心积虑强君权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朱元璋
建文帝
朱棣
京师
靖难之役
xuē fān
削 藩
yān dì
燕 王 朱 棣
jìng
靖 难
靖难削藩更集权
自读学习
明成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迁都北京
2.继续削藩
3.增设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靖难削藩更集权




明太祖
明成祖
迁都北京
继续削藩
增设东厂
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立锦衣卫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八股取士
皇 帝
知识分子
皇族
中 央
地方
群臣百姓
废丞相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削 藩
八股取士
厂卫特务机构




2003年明太祖的陵墓——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六部
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肯定式选择
(2014·湖南衡阳)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了解中考
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制度或措施是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⑤废丞相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
A.秦朝 隋朝 B.秦朝 唐朝
C.秦朝 宋朝 D.秦朝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