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23: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预习指导】
1、查找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读准,扫清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顺,读得通顺读出节奏。
第三遍——读懂,结合已有的积累,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去欣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去领略一下其中的景和情。
走进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 “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整体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学生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提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二)深入文本
贯穿全文的线索:月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而微妙情感变化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含义?
首先,原文中理解为清闲的人;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读文本)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五、当堂检测
课文背诵(通过句子理解提示来背诵)
(1)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交代记叙六要素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全班齐读,背诵。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2、完成课时测评。
八、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闲人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