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唐玄宗统治后期,不务政事,造成朝政混乱,地方藩镇势力日盛,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公元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阅读并思考1、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
2、辽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
3、北宋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形势怎样?
4、宋辽之间的和议又称为什么?内容有哪些?性质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看图说话 赵匡胤 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当后周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批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又称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五代十国北宋已基本上统一
了中原和南方地区2、辽政权的建立契丹人饮马图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阿保机雕塑 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耶律阿保机契丹人狩猎归来猴盖马蹬壶马蹬壶为典型的契丹族器物,为方便于马上携带而制成。契丹文字契丹矛3、宋辽之间的和战 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和议?和议的内容是什么?阅读并思考( 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契丹支持,建立后晋。杨业宋辽和战北伐失利北伐失利守内虚外1004年·宋辽逼开封(汴京) 真宗抵达 士气高涨
重挫辽军 寇准力主亲征 真宗妥协·宋辽议和辽攻澶州寇准宋真宗宋辽澶渊之盟
时间: 年
内容:双方 ,宋 给辽.
影响:
消极——加重 ,开战争赔款先河
积极——保持 , 不绝,有利于双方( )和( )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北宋人民负担百余年和平互市1005撤军送岁币宋辽澶渊之盟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经济文化性质: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宋真宗(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 苏辙:《栾城集》辽国与北宋友好交往已经有很多年了,各族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几乎没有战争了二、宋夏和战西夏
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西夏。党项族——羌族的一支
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
以游牧为主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 元昊,也叫李元昊,党项族拓跋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他懂得蕃汉文字,佛教经典,还研究过儒家的经史和兵书。元昊统治时期,重视学习中原文化,他仿照唐宋封建制度建立统治机构,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
1、西夏和北宋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2、和议的内容是什么?达成和议有什么影响?阅读并思考宋夏达成和议的原因P56实力均衡
西夏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西夏人民反对战争
战争破坏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了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时间: 年
内容:夏对宋称 ,宋送 、 、 等“岁币”给夏。
影响:重新开放( ),促进( )的发展。1044臣银绢茶叶宋夏和议边境贸易市场西北边境地区庆历和议宋仁宗比一比?辽与宋,西夏与宋签订的和议有什么异同相同点:
1和议内容都体现宋要送岁币给辽和西夏
2和议签订后,都为双方带来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同点:
西夏需要向宋称臣,而辽就不需要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兴庆1038大夏国皇帝元昊今宁夏、甘肃一带党项西夏汴京960宋太祖赵匡胤黄河流域汉宋上京916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河上游契丹辽都城时间建立者原生地民族政权三个政权及时巩固识图找答案 下列能正确反映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辽北宋西夏西夏西夏西夏北宋辽辽北宋北宋辽ACDBA想一想?归纳与总结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澶渊之盟澶州大战兴庆 北宋特点: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三、碰撞中的融合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自从辽国取得了燕云十六州,党项人拓跋氏取得了富饶的河套地区,在这些地方培育出的英杰人物都被两国采用了。夺取了这些地区,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宫廷礼制,社会制度都在模仿着中原的政权,由此可知辽国和西夏制度、文化的趋同发展之快,使宋人反而产生了危机感 三、碰撞中的融合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奖励垦荒,学会农耕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革除北宋赋役繁杂弊端(忘南顾之心)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文铸造钱币作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速辽、西夏封建化进程 北宋官吏服饰 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总高为67.31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结构建筑。山西大同应县木塔西夏文字与汉字契丹文字与汉字 辽瓷器 西夏瓷器 钱币辽西夏西夏贡米西夏“兽面瓦当”生产方式与技术……西夏铜牛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生 活 宋代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处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关系,它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北宋的民族政策? 唐朝实行的是友好、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在统一的前提下有了各民族之间与中央政权之间“和同为一家”的局面。
北宋与其它少数民族之间是并立战和的关系。
与唐朝相比,宋朝比较弱小,兴起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与其发生战争,并订立了和议,和议一方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换来了安定,使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夏(党项)辽(契丹)北宋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碰撞中的融合1044年
订立和议1005年
澶渊之盟课堂小结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
4、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
我来诊断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
A.市舶使 B.宣政院
C.榷场 D.十三行BC3、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4、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 )消极防御政策
A.步步为营 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 D.虚内守外AB5、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6、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
A. 扩军备战 B. 用严酷刑罚镇压
C. 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 D. “以汉制待汉人”CD 7、下列古今地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澶州—今河南濮阳
B、南京(幽州)—今江苏南京
C、东京—今河南开封
D、兴庆—今宁夏银川8、发生澶州之战时,坚决主张抵抗辽军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魏征
C、王安石 D、苏辙
BA 完成下列表格比一比916年阿保机上京契丹族960年赵匡胤
汴京
汉族
1038年
元昊兴庆
党项族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辽夏对宋发动的战争史只是兄弟之战,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属于非正义战争(以劫掠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