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人,他的
一生可以用“矛盾 ”一词来总结。这个人,他活着 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可是 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 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 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 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茨威格的《列夫 ·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 个怎样的人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传主列夫 ·托尔斯泰的生平,把握其独特的外貌 特征。
2.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欲 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了解列夫 ·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理解作 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
哪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 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自由地默读课文第1—5段,说说茨威格笔下的托
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初读感知,评托尔斯泰外貌的“丑 ”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
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 ”来 比喻“多毛的脸庞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脸部的
多毛、胡髭浓密
总体特征——
(2)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
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须发浓密的特点,让人 印象深刻。
(3)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
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 少。
用“低矮的陋屋 ”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
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 ” 形成鲜明对比。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
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小屋 ”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 外貌,横梁指额头,像胡乱劈成的木柴,生动地写出 托尔斯泰额头皱纹多长相的粗陋。
(5)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
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来刻画人物肖像,更有力的突出 人物的特征,反应人物的精神世界。
招风耳
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须发特点:面部多毛 须发浓密
面部轮廓:十条崎岖,平庸粗鄙
面容表情:消沉忧郁 丑陋可憎
长相平平:普通平常 大众一员
令拜访者失望:期望眼见 巨大反差
托尔斯泰长相平庸普通,他拥 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跳读第6—8段,寻找并画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
的句子,体会眼睛的特点。
再读课文,品托尔斯泰眼睛的深邃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 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极言其目光的犀利、 敏锐,直戳要害。表现了托尔斯泰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世间一切 的充满智慧的眼睛。
(2)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 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笑容。
对人民,朋友,和蔼可亲。
(3)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间的物
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 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 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
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眼睛有无穷的威力,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矛 盾重重,对暴政、丑恶、虚伪、专制,勇敢揭示 并深刻批判。
(5)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
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 了他的心窝。
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 ”,表 明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和解剖也是冷酷而锐利的。他是 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 谛,审视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 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 并深深地忏悔。
文中引用的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它很好地 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 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 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这 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 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 意趣盎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①写目光犀利;
②写目光蕴情丰富;
③写眼睛的威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 智慧, 目光犀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 富,是一位高尚的伟人,他是作者茨威格心中 的偶像。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分析写作手法
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与写 眼睛时的写法有何异同?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还是贬低他呢?
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同点: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甚至丑陋, 后者高度赞美托尔斯泰的眼睛,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 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 丑陋是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
最后一个问题: “‘看透事物本 质 ’,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 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
资料助读: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却致力于农奴制改革,关心平民生活。 曾两次离 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 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 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 “我爱真理。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 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 生,留给我们的是17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余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 平》 《安娜 ·卡列尼娜》 《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 ”,如果 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 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 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 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 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 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 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
抑 ”。
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
一个问题: “‘看透事物本质 ’,却 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 有何深意? ”
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 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段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 而有教养的贵族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 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 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探究思考,感悟托尔斯泰精神的可贵
作家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
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 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 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 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深情寄语
同学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节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内
涵需要我们反复品味。就像本文,我们只是开启了一角,托尔斯泰还有更 多、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探寻。读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我们 能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读代表 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和《复活》,那长着大 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愿同学们亲近文学走近名家,愿文学雏鹰从这里起飞!
深情寄语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