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有味道地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的语言风格。
2.领略文中的自然景色之美,体会“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3.领悟作者幽微难言的复杂感情与乐观豁达的博大胸怀。
作者:苏轼
承蒙遇见
何其有幸
记承天寺夜游
CONTENT
目录
01
遇见一篇文
02
遇见一处景
03
遇见一个人
04
遇见一种情
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
——遇见一篇文
PART01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在黄州他给天下人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美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遇见一篇文
学校设置一个“朗读亭”,供同学们聆听和朗读美文。请为《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朗读设计,完成音频录制。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展现夜游之美。
②可采取多样创意朗读的方式。
③要“有味”地朗读。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遇见一篇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语速缓、音调低,轻声朗读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欣然”“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感慨的意味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遇见一篇文
评价角度 具体要求 满分 得分
读音 字音准确,吐字清晰 15
节奏 有恰当的停顿 15
重读轻声 有轻重音的变化 15
语速语速 语速有快慢的变化,语调有升降的变化 15
情感 饱含情感,配以恰当的神态 40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荐朗读喜欢的段落,其他组根据“朗读量化表”评价,最终每组评选出一名最佳朗读者参与音频录制。
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积累字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 人间有味是清欢
——遇见一处景
PART0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细雨斜风作晓寒 人间有味是清欢——遇见一处景
①新奇的比喻。
②奇特的想象。月色皎洁空灵清澈透明、月影疏影摇曳清丽淡雅
③以虚写实。借“积水空明”写月光皎洁、借“藻荇交横”写风吹竹柏
④动静结合。月色为静,而月影为动。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细雨斜风作晓寒 人间有味是清欢——遇见一处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
“月光”
“月影”
藻、荇
遇见一处景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妙处。
细雨斜风作晓寒 人间有味是清欢——遇见一处景
月色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月色之明;
细雨斜风作晓寒 人间有味是清欢——遇见一处景
水中之物
——“藻、荐交横”,像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摇曳生姿
——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
——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妙处。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水调
歌头
月
卜
算
子
虞
美
人
月的变化是自然的,人应该豁达面对人生万事。
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营造出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形象烘托出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叁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遇见一个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闲人”含义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遇见一个人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知人论世
苏轼心中充满了悲伤和绝望:
初到黄州
写杨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写孤鸿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离人泪的杨花,恨而寂寞的孤鸿,说的都是心如死灰的自己。
元丰五年(1083年),苏轼遇到了同样被贬到黄州的张怀民。也许是境遇相似,也许是性情相投,这两个人成了至交好友。
遇见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盛赞张怀民豁达不羁。
遂
亦
但
遂——二人情趣相投,知音相伴。
亦——传递知音心灵相通的惊喜。
但——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在两个“何”的映衬下于平缓中寓有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自然而然将“闲人”引出。
领悟“闲”之意
体悟“闲”之情
“闲人”
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治国平天下
漫步悠闲
体悟“闲”之情
“闲人”
生活上清闲
精神上悠闲
悲而不凉
感而不伤
喜而不狂
孤而不傲
表里俱澄澈的精神境界
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肆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遇见一种情
我们究竟遇见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遇见一种情
我本无家更安在,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杭州】
垂天雌霓云端下,
快意雄风海上来
【被贬琼州】
日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惠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黄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贬密州】
问
汝
平
生
功
业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治国平天下
遇见“苏轼”
孤独
豁达
乐观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林语堂《苏东坡传》
“遇见”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遇见”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遇见”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遇见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遇见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孤独
豁达
乐观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治国平天下
漫步悠闲
作者:苏轼
澄澈清明
君子之志
承蒙遇见
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