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13:53: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读出文章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baǐ
xìng
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
语速稍微慢一些;
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朗读小贴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文章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
语言朴素自然,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你感受到了文章在句式、节奏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了吗?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苏轼“记”了些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二.感知记游之事
示范:苏轼记了时间。我是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到的,它的意思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卧房——寻友途中——庭院
人物:苏轼和张怀民
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夜游的事件:相与步于中庭
夜游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夜游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议论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半门曰户,本义:单扇门
——《说文解字》
你觉得庭中的月色有什么特别的美呢?
请用“庭中的月色,美在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欣赏夜游之景
庭中的月色,美在清明澄澈。因为“庭下如积水空明”,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写出了庭中月色的清明澄澈。
庭中的月色,美在如梦似幻。因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把竹柏影子比喻成交错的藻荇,用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衬托月光的清明澄澈,作者恍如进入梦境,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
庭中的月色,美在疏影摇曳。因为我们不光可以感受到一池春水的静谧,而且似乎可以看见微风轻拂,竹子和翠柏轻轻摇曳的动态美。
请你大胆想象,用你的生花妙笔,在“卧房之月”和“寻友途中”中选一个场景,用第一人称写出来,描绘出你所见到的美妙月色。
示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突然感觉室内出奇地明亮,原来竟是一抹明亮清冷的月色。它柔柔地从门缝中映照进来,好似一缕轻纱,轻轻地拂上我的脸庞。不知窗外的月景,又会是怎样的美妙呢?这样的良辰美景,要是有人与我同赏就好了!
面对这样的美景,苏轼由衷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四.品析闲人心境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时代背景
1.指二人政治处境“清闲”,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有被贬谪的悲凉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2.更指二人夜游时的心境“悠闲”,有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嘲自慰;也有只有富有闲情雅趣之人才能欣赏到的自许自得。
因此,这里的“闲”也表现为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是一种自我排遣的达观的生活态度。
“闲”的丰富内涵
这篇短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五.认识空明之人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美丽的自然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可以说,月光的空明澄澈,正是他空明澄澈的内心世界的折射,他,就是一个空明通透之人。
本节课我们从朗读入手,围绕“记”这个关键词理解了文义,又欣赏了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疏影摇曳的月夜美景,揣摩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认识了一个空明通透、豁达乐观的苏轼。
本节课内容回顾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对于文章中的“盖”,有的版本译为“原来是”,部编版译为“大概是”,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
课后作业
示例1:“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作者沉浸在如梦似幻的美景之中,猛一抬头,恍然大悟,发现先前所看到的“藻荇交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
课后作业
示例2:月光是实景,积水是虚景,“水中藻荇交横”直接把竹柏影的实景化为虚景来写,营造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竹柏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高尚的气节、坚毅的品格等寓意,而藻荇是随波逐流的无根之物,在这里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月光的照射下,君子一般的竹柏之影也变得如随波逐流、无依无靠的藻荇一般。苏轼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以说是死里逃生,在黄州
课后作业
任一个有职无权之官,原来满心儒家的仕宦思想,渴望为国效力的苏轼却落得如此下场。他在黄州时,曾给好友章淳的信中写到自己“寓僧舍、随僧餐、唯佛经以遣日”,苏轼作为一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家,当时的思想正处于一种转变的时期,原本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他在中秋时节写出的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夜,他沉浸于月光营造的朦胧幻境之中,对于藻荇到底是真是幻,是虚是实,恍惚中也不能肯定,所以解释为“大概是”。
林语堂《苏东坡传》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