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5 08:53:02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山水之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从不同角度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背景链接
古代的“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文体知识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ín
tuí
导学一:朗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译 文
导学二:疏通文意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译 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消散。
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赏”“领悟”的意思。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译 文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学三:研读赏析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主旨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3.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作者营造的美好意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
出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元丰三年
(1080)
元丰六年
(1083)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wéi
xìnɡ
hénɡ
导学一:朗读课文
suì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译 文
导学二:翻译课文
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译 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译 文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 文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色入户”交代夜游起因。
“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
遂”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亦”字所含情感:①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睡);②意料之中(怀民也没有睡)。“亦”字表明张怀民与作者遭际相同,处境相似,情怀一致,表现了二人的知音关系。
比喻:“庭下”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字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引出“闲人”,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点睛之笔,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1.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一层: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第一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一层: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
导学三:研读赏析
2.结合第一层的叙事部分,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黄州承天寺
苏轼与友人张怀民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明确角度
分析景物特点
点明情感
考点
赏析山水类诗文中的景物描写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
字词: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写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角度、视角角度、顺序角度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景物特点或创设的意境
结合全文或者景物特点,点明作者表达的情感
【示例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以及竹柏倒影清丽淡雅,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示例二】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写.一侧写,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洁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示例三】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4.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什么变化。
心情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遗憾
激动
①____
②____
复杂
欣然
喜悦
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主旨归纳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陶弘景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渴求寄托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山水,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轼与友人欣赏月夜美景,微妙复杂的心境交错其中,即使身遭贬谪,依旧闲适乐观,显示了他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这两位文豪告诉我们,人生失意时不要沉沦,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低谷,在山川大河、日月星辰中寻找平静,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
素养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