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7 11: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体会夜游心境。
2. 深入感受,品析月夜美景。
3. 由景入情,理解“闲人”内涵。
教学重点:
1. 深入感受,品析月夜美景。
2. 由景入情,理解“闲人”内涵。
教学难点:
由景入情,理解“闲人”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皓月当空,月华如水,古人对月抒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你能回忆起哪些呢?大家肯定会脱口而出,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就像一个老友,传递我们的思念,寄托我们的离愁。可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月亮,你们见过吗?宋代文学家苏轼,把那一晚的月亮,留在了他的文字里。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去欣赏那一晚的月色,品一品他当时的心境吧。
二.读出文章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重点关注字音:藻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bǎi)。
2.读准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贴士: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3.读完之后,你感受到了文章在句式、节奏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了吗?
文章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让我们再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言的美感。
三.感知记游之事:
学生活动:从”记”出发,疏通文意。请大家看题目里的这个“记”,作者记了哪些内容?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苏轼“记”了些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师示范: 预设:苏轼记了地点和人物:“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点明了地点是承天寺,出游的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
苏轼记了赏月的原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和“念无与为乐者”,追问:“月色入户”的“户”是什么意思?
补充:木兰当户织
半门曰户,本义:单扇门——《说文解字》
苏轼还描写了夜游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还抒发了夜游的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强调:户 欣然 念 遂 相与 盖 但 耳
总结:短短85字,苏轼既点名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行文流畅;又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环环相扣,层层铺就,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之境。
四.欣赏夜游之景
苏轼所记之事,我们已然清楚,然而,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月色,这一夜的月色,究竟有什么特别?值得苏轼记录呢?
学生活动1:你觉得庭中的月色有什么特别的美呢?请用“庭中的月色,美在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感受。
预设:庭中的月色,美在清明澄澈。因为“庭下如积水空明”,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写出了庭中月色的清明澄澈。
庭中的月色,美在如梦似幻,因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把竹柏影子比喻成交错的藻荇,用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衬托月光的清明澄澈,作者恍如进入梦境,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
庭中的月色,美在疏影摇曳。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微风轻拂,竹子和翠柏轻轻摇曳,更显环境的宁静空明。
但是,作者所看到的,仅仅只有庭院中的月色吗?从“月色入户”,到“寻友路上”,再到“庭中月色”,作者因月色出游,且处处见月色,赏月色。
学生活动2:完成写作任务: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赏月的苏东坡。请你大胆想象,用你的生花妙笔,在“卧房之月”和“庭中之月”中选一个场景,用第一人称写出来,描绘出你所见到的美妙月色。
示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突然感觉室内出奇地明亮,原来竟是一抹明亮清冷的月色。它柔柔地从门缝中映照进来,好似一缕轻纱,轻轻地拂上我的脸庞。不知窗外的月景,又会是怎样的美妙呢?这样的良辰美景,要是有人与我同赏就好了!
五.品析闲人心境。
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苏轼不由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请把这个反问句用陈述句表达出来。
预设:哪个夜晚都有月亮,哪个地方都有竹树柏树,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追问: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预设:这样的美景,只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到。
那么,这里的“闲人”怎么理解呢?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揣摩作者此时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总结:1.指二人政治处境“清闲”,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有被贬谪的悲凉和人生无常的感慨。2.更指二人夜游时的心境“悠闲”,有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嘲自慰;也有只有富有闲情雅趣之人才能欣赏到的自许自得意味。因此,这里的“闲”也表现为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是一种自我排遣的达观的生活态度。
六.认识空明之人。
这篇短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
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总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美丽的自然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可以说,月光的空明澄澈,正是他空明澄澈的内心世界的折射,他,就是一个空明通透之人。
本节课我们从朗读入手,围绕“记”这个关键词理解了文义,又欣赏了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疏影摇曳的月夜美景,揣摩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认识了一个空明通透、豁达乐观的苏轼。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来朗读这篇美文,加深自己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