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类文迁移阅读强化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类文迁移阅读强化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7 13:5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 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白老师,你是我的朱砂
毕淑敏
①我上学的第一任老师,是位美丽的女子。那时候她还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女子,对别人家的孩子,要么是极厌烦的,要么,是极喜欢的。我的老师,是喜欢的那一种。
②我一年级的班主任是白玉琴老师。一天上语文课,白老师讲《小猫钓鱼》。她把课文念完之后,提问大家谁能复述一遍。这对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很有难度,课堂里一时静若幽谷。我那时梳着齐眉娃娃头,一缕湿发遮住了眼帘。汗水淋淋的我顺手捋了捋头发,白老师立刻大声说,好啊,毕淑敏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请起立。我魂飞胆战,当下想, 我恍若慢镜头一样起身,企图拖延时间以想他法。也许因为我动作太慢,白老师在这个当儿另起了主意。她说,毕淑敏站到讲台上来,面向大家复述课文。
③天啊!没有任何法子对抗。我只好拖着双腿,像老爷爷一样挪向讲台。从课桌到讲台的那几步,是我7年人生中最漫长的荆棘之旅。然而无论怎样蹒跚,总有到了尽头的那一刻,我只好战战兢兢地开始了回答。如何下的课,全然忘却。以上是我开蒙之后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④开蒙,古时指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现如今泛指儿童开始上学识字。早年的开蒙礼,要由礼官为即将入学的孩子们,在额头点一粒大大的朱砂眼。点眼的具体位置是在鼻根上方印堂的中央,名曰“开智”。象征着这孩子从此脱离了蒙昧的混沌,睁开了天眼。朱砂色艳如血,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美艳无比且触目惊心,之后是孩童学写“人”字,谢师恩、开笔石上练字、初背《三字经》……破蒙如问破晓,人生从此曙光乍现。
⑤《小猫钓鱼》后,我听白老师对别人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记性的孩子,居然把整篇课文复述的几乎一字不差。几十年后我重回母校,有年轻老师对我说,白校长(白老师已成为校长)至今还会说起当年的你,是多么聪慧……
⑥时至今日,我常在想,自己并不聪明,那一日的捋发,看似偶然,也许是心中的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使然。细心的白老师看穿了一个胆怯的女孩乔装打扮后的渴望,她温暖地推动了孩子的尝试。老师的鼓励,让一个不自信的幼童,感觉到了被重视、被喜爱的欢欣。这种获取知识的快乐,将伴随终生。
⑦我上学时没有举行过开蒙礼,白老师就是我的朱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文意,把第②段横线处我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3.赏析第③段的加点词。
我只好拖着双腿,像老爷爷一样挪向讲台。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白老师的形象。
5.请写出你在成长过程中与文中作者类似的经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2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
①那年端午节,
②今年端午节,
(2)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易错题)请关注第 段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
(4)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6)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走出青春迷茫
①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掩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
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③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④然而,在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恹恹,状如行尸。
⑤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⑥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顿乱踢,一起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大家笑成一团。此时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⑦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的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买球,甚至不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么呢?
⑧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他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成为像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⑨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⑩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被学校骄傲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7.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 节 老师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或表现
踢第一个足球 ① 行色恹恹
踢第二个足球 正色警告 ②
③ 声明罚跑圈 无法接受
晨操风波 ④ 醒悟
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9.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的男生形象。
B.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
C.第⑥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 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全文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茫。
E.本文从学生的视角构思,虽只叙述了“痴迷足球”的小故事,却引出了“走出青春迷茫”的大话题。
10.请你结合文章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链接材料]
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涯指导》校本选修课,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确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一名生涯规划导师说:“生涯规划与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都需要有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毅力;不同之处在于生涯规划更注重目标与个人兴趣、性格特质、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匹配,注重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规划,所以生涯规划在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操作性与有效性。”
①产生“青春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②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1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12.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13.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14.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15.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6.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17.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18.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19.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参考答案:
1.文章主要讲述语文白老师鼓励“我”上台复述课文的事情。 2.以后哪怕是头发把眼珠刺瞎了,也不再捋头发。 3.“拖”“挪”都是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我”不情愿和紧张的心理。 4.白老师是一位美丽、和蔼而又严厉、细心、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 5.示例:一次英语演讲比赛,我很想参加但因为胆怯而想放弃,英语老师看出了我心思,把我叫到办公室,鼓励并细心指导我,最终我成功晋级并取得好成绩。这一次经历,让我多了一份自信。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②段“一天上语文课,白老师讲《小猫钓鱼》。她把课文念完之后,提问大家谁能复述一遍”“她说,毕淑敏站到讲台上来,面向大家复述课文”,第③段“如何下的课,全然忘却。以上是我开蒙之后记忆最深的一件事”,第⑤段“几十年后我重回母校,有年轻老师对我说,白校长(白老师已成为校长)至今还会说起当年的你,是多么聪慧”和第⑥段“老师的鼓励,让一个不自信的幼童,感觉到了被重视、被喜爱的欢欣。这种获取知识的快乐,将伴随终生”可知,全文主要写语文白老师鼓励“我”上台复述课文以及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白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补写句子。由第②段“这对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很有难度,课堂里一时静若幽谷”“我魂飞胆战”“我恍若慢镜头一样起身,企图拖延时间以想他法”等句子可知,补写的内容主要表现出当时“我”紧张与后悔的心理,最好要有童真童趣。
示例:真倒霉,以后哪怕是刺瞎眼珠,我也不再去捋头发了。
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拖”“挪”都是动词,属于动作描写;联系下句“从课桌到讲台的那几步,是我7年人生中最漫长的荆棘之旅”可知,这一动作细致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抗拒和紧张;也表现了“我”的胆怯、不自信,害怕上讲台复述不好会遭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第①段“我上学的第一任老师,是位美丽的女子”可知,白老师是一位美丽的女子。由第①段“对别人家的孩子,要么是极厌烦的,要么,是极喜欢的。我的老师,是喜欢的那一种”可知,她很和蔼,喜欢学生。由第②段“她把课文念完之后,提问大家谁能复述一遍。这对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很有难度,课堂里一时静若幽谷”可知,她很严厉。由第⑥段“细心的白老师看穿了一个胆怯的女孩乔装打扮后的渴望,她温暖地推动了孩子的尝试。老师的鼓励,让一个不自信的幼童,感觉到了被重视、被喜爱的欢欣”可知,她细心、善于鼓励学生。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文章讲述白老师要求复核课文,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举手,“我”因为一个捋的举动让老师认为“我”是在举手,于是让“我”回答。没想到回答得很完美。多年以后,回想往事,“我”知道,那是细心的老师看出了我内心的渴望,那是老师对“我”的鼓励。结合自身类似经历来写即可。
示例: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们上台演算一道题,我知道解题步骤,但因为胆怯而没举手,老师的眼神刚好和我相碰,他鼓励我上台,后来我成功解题,我也因此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这一次经历让我更加有自信。
6.(1) 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2)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双关),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祝福(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
(3)示例: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
(4)示例一:本段不可删除。因为它描写(插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若删除,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
示例二:本段可以删除。因为它只是写老师平时上课的状况,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并无直接联系,删除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
(5)端午节的粽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6)示例一: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老师,也用粽子去关爱学生。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在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做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
示例二: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受惠者,最好的感恩就是成为那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文中师生之间,以粽传情,而且形成爱的循环。生活中,我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我会偷偷在老师桌面放一盒润喉糖;运动会时,同学们都为我加油,我也会帮助同学们解决难题。这是爱的循环,互帮互助,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 段中的“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可得: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根据末段中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可得:“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这些词语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如“一举高粽”与“一举高中”谐音,“负粽前行”与“负重前行”谐音,“粽任在肩”谐音“重任在肩”,从这些词语当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祝福与希望,希望他们能中考成功,能学有所成,能承担重任。从陈教师的这个行为当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深情厚谊。
(3)本题考查称谓的变化。
联系第⑥段中的“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可知,称呼陈老师为常青哥,表现了学生们对他的喜爱与亲近之意,突出了他平易近人,师生关系融洽的特点。
“陈老师”这个称呼正式,带有尊敬的意味,联系第 段中的“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可知,这一称呼表现了我对陈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联系本段中的“常青哥上课很滑稽”“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可知,本段表现了陈老师上课时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正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才有后文老师为学生送粽子,并附上纸条,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的情节,所以本段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段不可删去。
本段写的是老师上课时的自然投入的状态,与中考之前陈老师送给学生们粽子,并写上纸条表示祝福与希望的情节并没有过多的联系,删去后,可以让上下文的衔接更加紧密,叙事更加集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段可以删去。
(5)本题考查线索分析。
读文可知,本文一共记叙了两件事,中考前,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我成为老师后,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所以端午节的粽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当年陈老师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在我身边,很多老师、领导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榜样,比如我的班主任每天都是早早到教室,有了他的率先垂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不会迟到。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铭记在心,将来的我也要做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7.①默然收球 ②迷茫 ③踢网球 ④细细叙谈 8.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班主任的话语”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内心明亮,让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迷茫。 9.CE 10.①原因: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人生方向、生涯规划、人生理想)。②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合理规划阶段目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学校引导:通过老师示范教育,《生涯指导》课程开设、活动创设等引领。
7.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
①处结合“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得出“默然收球”。
②处结合“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得出“迷茫”。
③处结合“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的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得出“踢网球”。
④处结合“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得出“细细叙谈”。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审读画线句子,准确判断修辞。从“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可判断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后文“我们”的表现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改变了我们,让我们内心明亮,让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迷茫。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错误,第②段没有运用语言描写;
B.“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迷茫”;
D.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我们男生和班主任,第一、二次没收的是足球,第三次没收的是网球;
故选CE。
10.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
①结合材料与原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如“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掩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和第⑧段中“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可概括出“青春迷茫”的原因:压力增大,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
②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谈看法即可。结合“生涯规划与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得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结合“都需要有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毅力”得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结合“注重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规划,所以生涯规划在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操作性与有效性”得出合理规划阶段目标;结合“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得出通过学校和老师指导或引导,等等。
11.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 12.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 13.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14.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15.示例一:“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不计名利。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而“我”删去了这句话。
示例二:“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购买了三部周先生的文集,亲自申请参评,最终被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我”担任评委时,对一参评书有的地方拿不准,请周先生帮助审阅,很快就收到周先生的读后意见。
示例四: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信件118封。
11.试题分析: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从文中不同段落中出现的时间词:“2000年2月初”“2007年5月”“今年6月”,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
文章第②段写“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并于2000年2月初,向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在得到同意后,开始和周先生一起编选论集。直到2002年2月,论集出版,周先生对样书表示了满意,“我”才了却了这桩心事。所以,“这桩心事”即“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精神的提炼,解答此题要结合段落中的具体事件来分析。文章第⑥段主要写周先生在102岁高龄时,仅仅是为了弄清一句话的意思,在病床上将一本厚厚的英文书,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可见周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对知识渴求的人,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据此整理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表现了周先生对我的影响重大,而且他的信对别人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以此来突出周先生的人格魅力,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中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正是本文的标题,起到了篇末点题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试题分析:本文标题为:“至深至纯师生情”,文章选取的事都能表现我与周先生的这种情感,解答时从文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能正面体现这种情感的事情,加以分析与阐述即可.如: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的过程中,不辞辛苦,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但我就删去了这句话,表现我为了老师不计名利,我们之间的真情是深厚且纯真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6.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17.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19.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16.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总结即可。根据第③、④、⑨段的内容可知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第⑨段“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17.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第一次“濡湿”,是在我看到作文本的上留言时,表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而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是在我看到学生们的临别留言后,表现“我”为离开孩子们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是在遇到林老师了解真相后,表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与感激。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使用了,就先指出修辞手法的名称,分析写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该句把“温暖心窝的话”比作“永不凋零的花朵”,是比喻,“不凋零”表现这些话语影响之大,带给我的温暖让我难忘。
19.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第⑨段交代了当年“撕作文”事件的真相,林老师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可知林老师是一位善良、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从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可明确: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教育有方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