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内环境和稳态》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内环境和稳态》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8 09: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内环境和稳态》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过程,a、b、c表示相应的体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和b是淋巴细胞主要的内环境
B.一般情况下,c中O2浓度低于a中
C.与a相比,b中含有更为丰富的蛋白质
D.若c的渗透压高于a,人体会出现组织水肿
2.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是一种细胞外液。下列属于脑脊液组成成分的是( )
A.淀粉酶 B.乙酰胆碱受体 C.甲状腺激素 D.ATP合成酶
3.当酸性物质清除过多或碱性物质积聚过多而使H+浓度降低时,人体会发生碱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条件下机体的pH保持7.35不变
B.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C.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变而组成成分不变
D.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可能出现碱中毒
4.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 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中
C.图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D.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 和 ③<④
5.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侧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下列有关淋巴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淋巴管堵塞会增大血浆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
B.组织液少部分流入血浆,大部分流入淋巴液
C.淋巴液可以直接来自于组织液或细胞内液
D.与血浆相比,淋巴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6.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CO3﹣/ H2CO3、HPO42﹣/ 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7.某患者长期患有肺气肿,呼吸不畅,气促咳嗽,其血液检测报告单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名称 检测结果 参考数值 单位
红细胞 4.76 3.5~5.5 1012个/L
白细胞 14.47 4~10 109个/L
血小板 215 100~300
血红蛋白 151 120~160 g/L
血浆总蛋白 42 65~85
血糖 4.5 3.9~6.1 mmol/L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含量正常
B.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可使其内环境的pH上升
C.该患者的血浆总蛋白含量过低,可能伴有组织水肿
D.长期肺气肿表明该患者内环境的稳态完全失去调节能力
8.“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是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值稳定的,下列关于该试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过程中需要测定起始的pH值并记录
B.一次连续滴加5滴盐酸或氢氧化钠后测pH值并记录
C.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或换用氢氧化钠代替盐酸都要充分冲洗烧杯
D.实验结果表明,与自来水相比,肝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9.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②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如图是人体内环境之间以及与细胞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新冠肺炎患者在病毒的浸染下,打破了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无机盐及水分的相对稳定,从而引起机体局部组织水肿,体温升高,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等异常状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
B.图中A、B、C分别代表组织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
C.新冠患者肺部乙中若有蛋白质进入甲,可能会引起肺水肿
D.新冠患者的体温有所升高,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1.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1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的一样多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肾炎引起蛋白尿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B.内环境中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均维持正常状态,机体就不会患病
C.血浆中葡萄糖分解产生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加速CO2排出
D.淋巴液主要由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细胞只生活在淋巴液中
13.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疱中的水分主要是血浆和淋巴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而形成的
B.水疱中的液体最主要成分还是水
C.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D.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4.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解旋酶、Cl﹣、尿素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
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
D.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
15.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低
B.淋巴细胞可以生存于甲、乙、丙液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
C.丙中的Na+进入乙,要穿过2层膜,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和淋巴回流受阻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1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③中
17.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判断其中的①—⑤分别是什么结构或体液,并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乳酸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被利用需要经过6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18.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19.机体初次感染某种病毒时,相关指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此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小导致局部肿胀
B.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时,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可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C.据图可知抗体的产生晚于细胞毒性T细胞,原因是前者的产生需要后者的协助
D.在某人患病第3天时,宜通过检测体内抗体水平来确定其是否感染了该种病毒
20.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1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21.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些淡盐水;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受伤时,常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所用盐水的主要作用依次是( )
①降温 ②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③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④消毒 ⑤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并有清洁作用
A.①②④ B.③②⑤ C.②③⑤ D.③②④
22.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下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的体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液体c中的物质进入d中,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
B.内环境稳态是指b、c、d三种体液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d与c相比,d中的蛋白质含量又比c高
D.d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
23.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组织液,其含量约占体液总量的2/3
B.系统A、B分别表示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D.葡萄糖依次经过消化系统→A→③→①进入组织细胞
24.人体胃液的pH约为1.5,远低于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的pH。如图是人体胃壁细胞分泌胃液(主要含H+和Cl-)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Cl-通道蛋白在转运Cl-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B.Cl--HCO3-反向转运载体运输Cl-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H+-K+泵具有逆浓度运输H+、K+以及水解ATP的功能
D.图中细胞膜上运输Cl-的两种转运蛋白的结构相同
25.血液中肌酐(血肌酐)含量是一项体检指标,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血肌酐 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 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 B.血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C.血肌酐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 D.血肌酐含量偏高的个体应增加肉类摄入
26.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
C.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27.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探究实验中,某同学以自来水、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兔血浆、肝匀浆为实验材料,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1的HCl和0.1mol·L-1的NaOH进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加自来水、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的组别可作为实验的对照组
B.滴加HCl或NaOH之前需要记录溶液的起始pH
C.向肝匀浆中滴加一滴HCl后立即检测溶液的pH
D.兔血浆、肝匀浆中均含有缓冲物质,可维持pH相对稳定
28.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的HCO3-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
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
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29.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液
30.桔子富含钾离子,冬季常见有人过量食用桔子而引发高钾血症的报导。醛固酮具有促进肾脏排出K+的功能。肾功能不全的人食用桔子过多会导致K+在体内留,严重时还会引发心律失常、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主要用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正常人血浆中K+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摄入大量的K+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增多,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
C.高钾血症患者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可能是导致心率失常的原因
D.血钾浓度过高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二、解答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40分)
31.下面表格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XX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 “ 空腹 ” 状态,医学上的 “ 空腹 ” 一般要求采血前 12~14 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 。
(2)甲图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①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② 。
(3)乙图中, (填序号)中存在缓冲物质, (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 (填序号)中液体增多,导致 。
(5)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 B 端比 A 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
32. 如图表示人体胰岛组织的部分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①②③④表示相关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够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数字序号),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数字序号),④中水的来源有 (答出三点)。
(2)胰岛细胞所需的葡萄糖可来源于食物,请写出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胰岛细胞被利用的途径: (用图中数字序号及箭头表示)。
(3)若图示为进食4 h后,人体胰岛组织处的物质交换,则a、b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关系为a处 (填“>”“<”或“=”)b处,判断依据是 。
3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②③④为体液,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名称)。
(4)② 与 ③ 相比, ③ 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 。
(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⑦溶酶体酶
(6)某人因营养不良, ② 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 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 4 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 和 系统。
34. 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手段是肾脏移植,进行肾脏移植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研究发现,使用胰岛素能预防肾脏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但同时也会降低患者的免疫细胞对免疫抑制剂的敏感性。请回答问题:
(1)肾脏对维持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答出两点)。
(2)进行器官移植时,需找到与受者的 有一半以上相同的供者。移植入受者体内的肾脏通常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受者体内的 细胞会识别外源组织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因此需使用免疫抑制剂。
(3)胰岛素可通过促进血糖 ,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4)科研人员为验证胰岛素会降低免疫细胞对环孢素(一种免疫抑制剂)的敏感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步骤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① 每组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适量淋巴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检测各组活细胞数量并记录。
② 加入适量细胞培养液 加入等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 a. b.
③ 将各组培养瓶放入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96 h,检测各组活细胞数量并记录。
35.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不论是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还是生态系统的稳态,均离不开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主要是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2)人体血糖的稳态调节离不开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胰岛素发挥作用时,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胰岛素的分泌受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调节该过程的物质有 (答出两种)。血糖的稳态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 (答出两种组织或器官)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3)“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维持“绿水青山”依靠的是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一旦“青山”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会下降。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
1.由图可知,a为血浆、b为淋巴液、c为组织液。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为血浆和淋巴液,故A项正确;
一般情况下,组织液中的O2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故B项正确;
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更高,故C项错误;
若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会导致水分子大量流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故D项正确。
2.C
【解析】
2.细胞外液指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的消化液中,消化液不属于体液,故A项不符合题意;
乙酰胆碱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故B项不符合题意;
激素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故C项符合题意;
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故D项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
3.正常条件下,机体血浆pH维持在7.35~7.45,处于动态平衡,故A项错误;
碱中毒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可能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故B项正确;
碱中毒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呼吸不畅导致CO2不能及时排出,体内积累过多CO2会导致pH降低,引起酸中毒,故D项错误。
4.B
【解析】
4.A、甲图中,①是具有盲端结构内的液体,表示淋巴液;②表示细胞内的液体,表示细胞内液;③是组织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表示组织液;④是血管内的液体,表示血浆。乙图中A与D、A与C之间都可以相互渗透,B单向渗透进入C,据此判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液,因此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B、D、A、C,A错误;
B、B (淋巴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 (血浆)中,B正确;
C、图甲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C错误;
D、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 和 ③>④,D错误。
故选B。
5.C
【解析】
5.淋巴管堵塞会造成蛋白质大量堆积在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故A项错误;
组织液大部分流入血浆,只有少部分流入淋巴管,故B项错误;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中成为淋巴液,淋巴液也可以来自生活在淋巴液中的细胞的细胞内液,故C项正确;
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质的数量比血浆中的少,故D项错误。
6.C
【解析】
6.①血浆中HCO3﹣/ H2CO3、HPO42﹣/ 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可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因而pH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①正确;
②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②正确;
③细胞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即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需要经肾随尿排出体外,③正确;
④细胞呼吸的产物CO2为酸性气体,因此,通过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来调节血浆pH的,⑤错误。即C正确。
故选C。
7.C
【解析】
7.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从而使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
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较多的CO2滞留在内环境中,使内环境的pH下降,故B项错误;
该患者的血浆总蛋白含量过低,血浆渗透压偏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可能导致组织水肿,故C项正确;
长期肺气肿表明该患者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并没有完全失去调节能力,故D项错误。
8.B
【解析】
8.A、操作过程中需要测定起始的pH值并记录,与加入酸碱后的数值进行比较,A正确;
B、一次滴加1滴摇晃后再加入1滴,连续滴加5滴盐酸或氢氧化钠后测pH值并记录,B错误;
C、为了避免上次实验试剂的影响,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或换用氢氧化钠代替盐酸都要充分冲洗烧杯,C正确;
D、生物组织中含有缓冲物质,故与自来水相比,肝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D正确。
故选B。
9.B
【解析】
9.①由B→D-→A为单向箭头,可以判断A、B、D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细胞内液可以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C应为细胞内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必须经过组织液才能到达全身各处细胞,因此,组织液中含有该激素,②正确;
③体液中,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③错误;
④蛋白质水解酶存在于细胞内或消化道内,不会存在于血浆中,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D
【解析】
10.AB、根据甲→丙→乙之间的关系不可逆转,可推知,甲是组织液,其中的A是组织细胞,乙是血浆,其中的细胞B是血细胞,丙是淋巴,其中的细胞C是淋巴细胞,AB正确;
C、新冠患者肺部乙血浆中若有蛋白质进入甲组织液,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所以引起组织水肿,即肺水肿,C正确;
D、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11.A、由题图可知,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4为组织液,5为淋巴液,3为血浆。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由2(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C正确;
D、5淋巴液内含有的蛋白质比3血浆内的少,D错误。
故选C。
12.A
【解析】
12.肾炎引起蛋白尿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故A项正确;
内环境中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均维持正常状态,机体也有可能患病,故B项错误;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不会发生在血浆中,故C项错误;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故D项错误。
13.A
【解析】
13.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而形成,A错误;
B、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成分还是水,B正确;
C、水疱能够形成,且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原因是组织液与血浆及淋巴之间存在物质交换,这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C正确;
D、组织液可以回流血浆,也能流向淋巴,因此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
故选A。
14.C
【解析】
14.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均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三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15.C
【解析】
15.A、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乙血浆低,丁组织细胞中O2浓度比甲血浆中低,A正确;
B、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组织液)、乙(血浆)和丙(淋巴)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组织液)中,B正确;
C、丙(淋巴液)中的Na+进入乙(血浆),是通过淋巴管输送到血管的,不穿过膜结构,C错误;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和淋巴回流受阻,都会引起组织液的量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16.D
【解析】
16.A、据图可知,题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③组织液→②淋巴受阻时,更多的水会停留在组织液中,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发生在细胞内液中,D错误。
故选D。
17.C
【解析】
17.A、 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③血浆的pH变化不大,A错误;
B、细胞②是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呼吸过程不产生CO2,B错误;
C、②红细胞中的氧气到达④组织细胞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膜,氧气由②向④处扩散,故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正确;
D、 ③血浆与⑤组织液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⑤中蛋白质较少,D错误。
故选C。
18.D
【解析】
18.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
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故选D。
19.B
【解析】
19.A、局部炎症反应时损伤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A错误;
B、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可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
C、据图可知抗体的产生晚于细胞毒性T细胞,但是抗体的产生不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C错误;
D、要确定患者第三天是否受到病毒的感染,宜检测抗原的水平,因为第3天时病毒数量较多,但还没有产生特异性抗体,D错误。
故选B。
20.A
【解析】
20.A、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
B、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由于组织细胞不断地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一定分别增加10mL,B错误;
C、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
D、因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细胞外液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的Na+浓度,不可能出现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21.B
【解析】
21.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对应③;
急性肠胃炎病人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脱水,所以给肠炎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水分代谢平衡,对应②;
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对应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C
【解析】
22.A、由图可知液体c是淋巴液,液体d是血浆,淋巴液中的物质进入血浆是通过毛细淋巴管直接汇入血管的,不需要穿过生物膜,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错误;
C、由图可知,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血浆,4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液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I-,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I-,D错误。
故选C。
23.B
【解析】
23.A、①为血浆,细胞内液的含量约占体液总量的2/3,A错误;
B、图中A、B分别表示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它们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B正确;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
D、葡萄糖依次经过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D错误。
故选B。
24.C
【解析】
24.载体蛋白每次转运物质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l-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通道蛋白不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故A项错误;
Cl--HCO3-反向转运载体运输Cl-时需要消耗能量,其能量直接来自HCO3-顺浓度梯度外流产生的电化学势能,故B项错误;
H+-K+泵具有运输作用和催化作用,即运输H+、K+的作用和水解ATP的作用,故C项正确;
图中Cl-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完成两种运输的蛋白质结构不同,故D项错误。
25.D
【解析】
25.A、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体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A正确;
B、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故血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B正确;
C、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血肌酐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C正确;
D、血肌酐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血肌酐含量偏高的个体应减少肉类摄入,D错误。
故选D。
26.C
【解析】
26.A、甲图中,①是具有盲端结构内的液体,表示淋巴液,②表示细胞内的液体,表示细胞内液,③是组织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表示组织液,④是血管内的液体,表示血浆;乙图中A与D、A与C之间都可以相互渗透,B单向渗透进入C,据此判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液,因此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B、D、A、C,A错误;
B、B为淋巴液,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能流到C血浆,B错误;
C、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都是自由扩散,氧气要从血浆通过组织液进入细胞内,二氧化碳是代谢产物,从细胞内出来通过组织液运输进入血浆,因此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D错误。
故选C。
27.C
【解析】
27.A、该实验中加自来水、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的组别可作为实验的对照组,一个作为空白对照,一个作为条件对照,A正确;
B、滴加HCl或NaOH之前需要记录溶液的起始pH,进而可以作为观察各个溶液pH变化的依据,B正确;
C、向肝匀浆中一次滴加一滴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C错误;
D、兔血浆、肝匀浆pH的变化与缓冲液中的变化趋势相近,因而可判断兔血浆、肝匀浆中均含有缓冲物质,可维持pH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28.C
【解析】
28.A、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碱性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水杨酸溶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B正确;
C、正常血浆呈弱碱性,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C错误;
D、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29.D
【解析】
29.A、组织细胞代谢废物先经过组织液,在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A错误;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血浆中的物质,B错误;
C、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
D、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D正确。
故选D。
30.C
【解析】
30.K+主要用于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A错误;
正常人一次性摄入大量K+后,机体醛固酮分泌量增加,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引起大脑皮层中的渴觉中板兴奋,B错误;
高钾血症患者心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中K+浓度升高,与心肌细胞内K+的浓度差减小,因此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C正确;
血钾浓度过高引起肾上腺皮质通过分级调节分泌醛固酮,D错误。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88分)
31.
(1)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正常(或排除因进食引起的血糖浓度升高)
(2)血浆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3)④ ②
(4)③ 组织水肿
(5)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31.【解析】
(1)因进食可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判断是否正常,因此在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
(2)无
(3)乙图中①为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它们三者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乙图中的②为细胞内液,因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②的氧气浓度最低。
(4)无
(5)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随血液从A处流向B处,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被肌肉细胞吸收,因此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和营养物质。
32.
(1)①③④ ③④ 组织液、淋巴液、血细胞的细胞内液、消化液
(2)④→③→②
(3)< 进食4 h后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32.【解析】
(1)由图可知,①为淋巴液、②为胰岛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内环境由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依据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联系可知,血浆中的水分子可来源于消化液、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的细胞内液。
(2)食物中的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浆,然后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
(3)进食4 h后,人体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依据血浆流动方向可判断a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处。
33.
(1)②③④
(2)②
(3)组织液、淋巴液
(4)蛋白质
(5)③⑥
(6)组织液
(7)正常生命活动 循环 泌尿
33.【解析】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4)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相比,组织液③中明显少的是蛋白质。
(5)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②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是体液,因此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⑥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故③⑥属于内环境成分。
(6)若某人因营养不良,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组织液③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
34.
(1)将尿素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通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调节内环境水盐平衡
(2)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细胞毒性T
(3)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和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
(4)加入等量适宜浓度的环孢素 加入等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和环孢素
34.【解析】
(1)肾脏对维持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将尿素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通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调节内环境水盐平衡等方面。
(2)进行器官移植时,需找到与受者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的供者,否则会因为免疫反应较强,使移植的器宜不能在受者体内存活。移植入受者体内的肾脏通常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受者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外源组织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因此需使用免疫抑制剂。
(3)胰岛素可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和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4)实验目的为验证胰岛素会降低免疫细胞对环孢素(一种免疫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丙组应加入等量适宜浓度的环孢素,丁组应加入等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和环孢素。
35.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2)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 胰岛、甲状腺、肾上腺
(3)负反馈 抵抗力
35.【解析】
(1)人体内环境稳态主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2)胰岛素的生理效应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胰岛素的分泌受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调节该过程的物质有血糖、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等。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胰岛、甲状腺、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3)维持“绿水青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是负反馈,正反馈是偏离稳态的调节;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后其营养结构会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恢复力稳定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