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3.体会文章精致的结构。
教学重点: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教学难点:1.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2.体会文章精致的结构。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苏州园林吗?
生:
师:那我们今天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去欣赏那如画的风景。
(一)如画标本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那下面老师出示几幅图片,你们能看出哪几幅图是苏州园林吗?并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园林中的绝不讲究对称,不要像故宫那样整齐划一,应该是错落有致的。
师:对称难道不美吗?
生:对称也很美,只是给人一种很严肃、庄重、隆重的感觉,而园林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园林的建筑不要对称,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这是文中提到的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美术画讲究的自然之趣。
师:说得不错。所以作者认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简直就是一幅美术画。
师: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哪幅是苏州园林之景呢?(第5节)
生:右边的不是。因为文中说了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生:左边的是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这的确就是苏州园林在栽种和修剪树木时也注意的一个点,着眼在画意。
师:再来看第三组图片,你能比较得出来吗?
生:因为苏州园林的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一般是不刺眼的颜色,所以右边的肯定不是。
师:苏州园林的色调比较淡雅,一般是白色,灰色,广漆(棕黑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感觉就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三组图片的比较,PPT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来归纳苏州园林几幅图的共同特点吗?
生:完美的图画
生:如在图画中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苏州有名的几个园林,感受他们无论从哪个点看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阅读说明文,就是要抓住高度概括性的词语、句子,从而明确说明对象及特点。
师:板书:特征:完美的图画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是一位导游,你能借助老师提供的某幅图画,向游客具体介绍苏州园林如在图画的特点吗?
生:第一幅,第四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生:不仅如此,还在池沼里养金鱼或各色鲤鱼,还种上荷花或睡莲,游人们在观赏“鱼戏莲叶间”的图画的时候,自然也很容易联想到《诗经》里的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师:人的审美感受也就不仅停留在优美的图画,更有朗朗上口的诗文的魅力了,自然也就更能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
生:第6节,花墙和廊子。
生: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生: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
师:这让老师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生:第8节,苏州园林的门和窗款式多,图案精美,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丰富多彩的。
师:门的形式有圆、直长、长六角、长八角、正八角,有的采取植物作为样本,如海棠、秋叶、葫芦、玫瑰等,还有的以动物,比如龙、凤喜鹊等多种。拙政园各式漏窗图案多达200多款,每一个园林就是一座花窗的微型博物馆。因此欣赏苏州园林的各种门与窗,是一种艺术欣赏。
(二)语言标本
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展开苏州园林这幅完美的画卷的?下面我们走进文本,一起来感悟品析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三节中的这段话。
师:PPT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B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师: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怎么准确的,比如A句,应该把绝大部分改成都是。
生:不可以,因为绝大部分代表的师绝大多数,并不代表全部。
师:说得不错。A句作者在使用这类限定性副词的时候,很有分寸,不把话说死,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说话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下面我们再看B句,老师又觉得B句中的词语是不是太绝对了,要不要改成“一般不”,这样更委婉,你同意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是从苏州园林的实际出发的,符合事实。
师:很好。B句的限定性副词则不留余地,比如“绝不”“决不会”斩钉截铁,是作者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准确结论,这对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强调作用,但这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因此,说明文的语言无论有余地与否,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以准确为原则(板:准确)
师:本文有些动词的使用也比较传神。大家看投影。
师:PPT阶砌旁边栽几从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师:这句话中有个动词的使用比较传神,大家找找看。
生: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周围扩展滋生。火势蔓延、风气蔓延、传染病蔓)
师:有什么效果呢?
生:蔓延,以动写静,将爬山虎和蔷薇木香的繁茂写得生动传神,富有动态之美.
师:分析得很好。在这一节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师:PPT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栽、种)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生:“栽”“种”仅能表现出植株的栽种。“补”不仅表现出植物的栽种,还可以表示出绘画时补上几笔形象,切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图画的意思。
生:栽树带草是目的,是目的。“补”在这里是点缀的意思,也就是锦上添花。
师:“补”,这个动词恰当而又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单调为色彩。
师:尤其是这个“补”字更是把苏州园林的角落当作了一幅画,似乎是画家在为这幅画填墨加彩,“补”是一个美术用语词。一个诗意而天真的词,表达出作者奇妙的思想世界,从侧面达出作者对这风景的观察入微.
师:因此动词的准确使用,使得文章传神生动。(板:生动)
(三)结构标本
师: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而作者用了一篇千余字就把苏州园林的特征鲜明而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文章精致的结构。
师: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
师:明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浓缩。
师: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请大家继续从第二小节当中找答案。
师:明确:四个讲究。
师:那这四个讲究的内容对应了下文的哪几节呢?
生:3到6节的内容。
师:你是怎么快速地找到的呢?
生: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核心句
师:说得很好。请你把3—6节的中心句读一下。
生:第三节: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四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第五节: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节: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我们发现,中心句有时就出现在每一小节的开头。
师:那么同学们,文章第2节和3-6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总分(板书)
师:那3-6节的内容能不能调换呢?
生:不能。3-6段和2段中的四个“讲究”一一对应。
师:那文章为何还要写7-9节的内容呢?7-9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用刚才的方法找找看。
生:第7节:每一个角落;第8节:门和窗;第9节:色彩
生:7、8、9段是从园林细部入手,从各个方面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因此文章3-6和7-9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顺序?
生: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的顺序。
师:那么第2节和3-9之间的顺序是?
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的的顺序。
师: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眉清目秀,结构清晰,堪称标本。
(四)双重标本
师:经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确实能感觉到了苏州园林处处如画的特点,
这也奠定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
生: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板:标本)
师:“标本”是什么意思?
生:样本,比喻为指同一类事物中可作为代表的事物。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师:“标本”一词准确地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师:其实,同学们,大家发现没有,不仅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标本,叶老写的这篇说明文也是说明文写作的标本啊!作者写文章,讲究文章布局,讲究内容配合,讲究语言映衬,讲究结构层次。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所以,苏州的园林和叶老的这篇文章《苏州园林》,皆为标本!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个作业: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
师:本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