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本节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小视频介绍本节课大概内容),
知识详解(针对难点重点做详细介绍),
当堂背诵(梳理知识点进行记忆)
达标检测(检测当堂内容掌握情况)
(二)介绍体液概念以及组成。
向学生演示细胞外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再让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后回答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答: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淋巴、血浆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结给出内环境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四)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并结合P4表,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答:主要指渗透压和酸碱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答: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答: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另外渗透压的大小也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答:正常人血浆的PH是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答: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它们共同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五)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五页的问题,归纳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六)小结:
1、体液、内环境的概念
2、内环境的组成、理化特性
3、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的关系
(七)板书设计
1.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2、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成分
1、水:90%左右
2、无机盐:1%左右
3、蛋白质:7%——9%左右
4、其它物质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
2、酸碱度——缓冲对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