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苏州园林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9 苏州园林 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2 2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9苏州园林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关键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朗读课文,体会苏州园林的美,学会欣赏园林的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能力。
3.结合具体语句,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重难点
抓关键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结合具体语句,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苏州是个好地方。清朝有159个府,大家知道交税交得最多的税老大是什么地方吗?
生:苏州?
师:对,就是苏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州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生:经济发达。
师: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苏州,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苏绣,还有苏州的美女。苏州有9个园子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苏州园林》也很经典。
今天,我们不是去看苏州园林,而是要学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语言把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的。读了《苏州园林》后,我仿照文中的语句写了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
(屏显。生齐读。)
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显然,这句中的“完美”是一个绝对化的词语,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中肯定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作为叶圣陶先生的崇拜者,读他的文章时,我更愿意深切地去感受这篇文章的美。学《苏州园林》这样的美文,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它呢?我教大家一种方法,预备起——
(屏显。生齐读。)
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
师:叶圣陶真是太会写文章了!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板块展开教学。下面,我们先看宏观方面的话题。
二、宏观:析整体结构
师:这位小姑娘,你读一读宏观方面的话题。
生“:宏观:看整体结构。”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第一个内容。第1自然段是课文的引子,大家发现了没有?
生(齐):发现了。
师:那我们就先看第2自然段,一起读一下。(屏显第2自然段。师生配合读。)
师: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生(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生(男):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生(女):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生(男):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生(女):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齐):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师:听同学们读课文是一种享受,因为你们的声音很响亮。这说明咱们班的同学很优秀。读《苏州园林》要有散步的感觉,读慢一点会更好。这一段对阅读课文特别重要,因为这一段叶圣陶先生把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态度都表达出来了。好,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一段,预备起——(生齐读。)
师:很好,同学们的精气神很足。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老师用红色显示的含“讲究”的语句背下来,老师要抽背哦。(生背。师抽背。生齐背。)
师:有同学已经勾画出这些句子,应该是已经知道或觉得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关键句,并思考第2自然段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屏显。生跳读课文。)
宏观欣赏话题:第2自然段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段落,在全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法:跳读,整体俯瞰,关注各段中心句,思考各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不用太关注细节,从整体上把握即可。(师巡视指导。)
师:好。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2自然段和后面的段落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生:第2自然段是总写苏州园林的景色特点,后面几段是分写,课文的结构特点是先总后分。
师:你发现了总分结构的关系。第2自然段写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后面几段是分说。谢谢你!
生:第2自然段的四个“讲究”分别呼应第3、4、5、6自然段。
师:你的思维真敏锐!有同学似乎还不大明白,请你说得再仔细一点。
生:第一个“讲究”强调亭台轩榭的布局,第3自然段写的就是亭台轩榭的布局;第二个“讲究”强调假山池沼的配合,第4自然段写的就是假山池沼的配合;第三个“讲究”强调花草树木的映衬,第5自然段写的就是花草树木的映衬;第四个“讲究”强调近景远景的层次,第6自然段写的就是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很好,大家听明白了吗?谢谢你!你帮老师讲了这篇文章最最重要的一个写作特点。除了第3、4、5、6自然段,第7、8、9自然段为什么也要放在后面写呢?这三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讲究”写呢?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生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
生:因为第2自然段还写了一句“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所以作者就在第3、4、5、6自然段后用第7、8、9自然段补充了一些景物。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补充”,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第7、8、9自然段都是作者补充的一些细节。也就是说,第7、8、9自然段和第3、4、5、6自然段比起来,地位要稍微——
生:稍微低一点点。
生:它们是由主到次的关系。
师:你回答得真好!谢谢你,我们的小老师!你们的学习能力好强啊!现在,王老师作个总结。什么叫宏观地读呢?宏观地读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全文。(屏显。)2段提纲又挈领佳句美词有担当相呼相应分主次清清爽爽好文章
师:来,咱们再有节奏地读一遍,要轻松、快乐一点哦。预备,起——(师手拍桌子打节奏,生手拍桌子有节拍地读。)
三、中观:探段落奥妙
师: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是如此的眉清目秀。咱们平时写文章其实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从宏观上看”。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中观欣赏”。这个板块的学习有难度,如果大家动脑筋动得好,我会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现在同学们思考问题:怎么进行中观欣赏呢?(屏显。生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中观欣赏话题:比较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的写法,破解说明文段落布局之谜。方法:通过比读发现异同点并提炼方法。
师:下面,女生齐读第3自然段,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预备,起——(女生齐读;之后男生齐读。)
师:很好,咱们班的同学朗读水平很高啊,特别是男生!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女孩子的朗读天赋比较高。下面,我们帮助叶圣陶先生提炼一下这两段文字中使用的写作手法。老师很想知道同学们凭自己的本事能找出几个。提炼时要特别注意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提炼。比如,可以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方面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对比思维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屏显第3和第5自然段,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
师:我最喜欢课堂上面带笑容的孩子了,你一直在微笑,我最喜欢你了。来,先说说你的收获,给其他同学带个好头。
生:这两段都有一个总结句。
师:你发现了这两段都有总结句。那这两段的总结句在哪里呢?或者说,总结的部分在哪里呢?
生(迟疑):在——开头?
师:她有困难,好像有点拿不准。好,请坐!谁来帮助一下?
生: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二句——“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5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师:他是从中心句的角度来谈这两段的。这两段都有中心句,但所处位置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同学们继续寻找。
生:这两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苏州园林和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
师:你太聪明了!如果大家不明白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问这位同学。
生:我觉得第5自然段是对第3自然段所写“不讲究对称”的扩写。
师:你是说它们在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是吧?建筑不对称,树木也不对称,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刚才同学们读错了一个字,应该是相间(jiàn),把音注在课本上。她发现这两段所写内容有呼应,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提炼。还有吗?比如,老师用红颜色标示出来的字都是在——生:打比方。
师:他发现叶圣陶先生为了把苏州园林不对称的特点说明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他没有说比喻,说明他注意到了《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语境特点,他的语文知识很扎实。还有吗?“高树、低树;落叶树、常绿树;东边有亭子和回廊,西边也有亭子和回廊”这样的写法在说明文当中也很常见,这叫——
生:作比较。
师:作比较已经说过了,还藏着什么呀?苏州园林里有那么多的景物,可叶圣陶先生偏偏要说藤萝怎么样,他是想干什么呢?
生(杂):举例子!举例子!
师:举例子特别容易把一段话写饱满。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在我给大家梳理一下布局说明文段落的基本方法。
(屏显。生读。)
说明文段落布局歌比较是法宝举例添劲道议论点睛笔分总藏奥妙
师:好,再来一遍。(生再次齐读。)
师:好,现在我们就活学活用,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先看投影出的图片,然后找出哪些图片肯定不是苏州园林的照片。
(师屏显五张图片。生观察。)
师:做个采访,小姑娘,你觉得哪张图片肯定不是苏州园林的照片?
生:我觉得横着的第二张图片不是。
师:很好,她已经找到了,但她是凭主观感觉找到的。这两张图片都不是苏州园林的照片,而是北京颐和园的照片。颐和园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颐和园是皇家园林。
师:嗯,你的知识面很广。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一样?
生:皇家园林讲究对称。
师:对。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皇家园林要展示帝王的威严,往往是添天下之盛,藏古今之奇。所以,皇家园林的风格一般园林是不可以比的。你们知道和珅吧?他在北京的府邸叫恭王府。和珅权势越来越大,钱也越来越多,就觉得自家的园林也应该和皇家的园林一样。皇家园林里有一个小蓬莱岛,他就在自家的园林里也搞了一个小蓬莱岛;皇家园林里有一个乐寿堂,他也在自家的园林里搞了一个乐寿堂。最后,这些都成了他被皇帝杀头的理由。封建时代民间的园林是不能有皇家园林那种气派的,所以皇家园林在色彩上和民间私人园林也是不一样的。好,现在大家看其他三幅图,先静静地观察苏州园林的色彩,然后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口头作文,能说几句说几句,但必须是说色彩。
(生观察图片并打腹稿。)
师:你来带个头,好吗?先复习一下方法。
(师再次屏显《说明文段落布局歌》。生齐读。)
生: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比较平淡,比较幽静;皇家园林给人的感觉比较富贵。
师:说得多好啊!你用了作比较,但“平淡”这个词用得不是很准确,换一个词好吗?
生:幽深。
师“:幽深”好像也不是指颜色。就以“平淡”这个词为基础,把“平”字去掉再加一个字试一试。
生:淡雅。
师:很好,比“平淡”好得多,请坐。
生:苏州园林的墙壁是黑白相间的,颐和园的则显得更加张扬。
师:他需要帮忙,谁来帮帮他呢?颐和园墙壁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他刚才用的“张扬”很好。你是他的同桌,你愿意帮助他加一个词语将话说完整吗?
生:苏州园林的墙壁是黑白相间的,皇家园林的墙壁看起来比较高贵。
师:她用了“高贵”,皇家园林墙壁的颜色有一种很“高贵”很“张扬”的皇家气派。你很了不起,一句话就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举出墙壁是举例子,同时还用了作比较。
生:苏州园林的颜色是一种活泼的淡绿色,皇家园林的颜色是一种庄重的深绿色。苏州园林的淡绿色虽然比皇家园林的深绿色浅,但有一种优雅美,虽然没有皇家园林那么庄重,但那种不规则和那种——那种——
师:你旁边的兄弟一直在微笑着鼓励你。还可以继续吗?没关系,你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这样的训练我们平时进行得很少。他用了“优雅”,你帮忙斟酌一下“,优雅”这个词用在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上哪个更合适?
生:应该是用在皇家园林上。
师:他觉得“优雅”用在皇家园林上更合适。有没有同学能用打比方的方法说说啊?同学们都上美术课,苏州园林的色彩更像什么画啊?皇家园林的色彩又更像什么画呢?
生:苏州园林的色彩像花鸟画,皇家园林的色彩更像山水画。
师:你对山水画了解多少?课后找几幅山水画看看,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然后想想你这个打比方的说明是不是很恰当,好吗?
生:皇家园林像工笔画,苏州园林更像水墨画。工笔画比较庄重,水墨画比较淡雅。
师:你太棒了!真好,你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同学们真了不起啊!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话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说不定比叶圣陶先生写的还要有意思。叶圣陶先生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来,一起读。
(屏显。生读。)(比较总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举例分说)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议论点睛)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师:刚才同学们的思维力度很大。现在老师兑现诺言,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帮同学们放松一下。
乾隆年间,有一个诗人叫汪脘。有一次,他和一群人聚在一起各自说自己的家乡好。这群人中有广东人、湖北人、四川人,也有苏州人,汪脘就是苏州人。说自己家乡的独特时,广东人说了大象,湖北人说了木材,四川人说了猴子。汪脘一直没有说话,最后大家都问他苏州什么比较独特。同学们猜一猜,汪脘是怎么说的?他说“:我们苏州啊,专产状元。”清朝一共出过114个状元,光江苏就有49位,其中苏州好像是出了25位。苏州产状元,孩子们,这很吓人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苏州这个地方什么发达呢?
生:教育发达。
生:文化发达。
生:这也是苏州有如此好的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微观:赏语言特色
师:在苏州出现如此好的园林绝不是偶然。苏州园林的出现,除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好,刚才我们对《苏州园林》进行了中观欣赏,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板块的学习,对《苏州园林》进行微观欣赏。
(屏显。生读。)
微观欣赏话题: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相当漂亮。
方法:换读;
朗读;咬文嚼字。
师:读《苏州园林》,年龄越大越喜欢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叶圣陶作品的语言,哪怕是说明文的语言,都写得相当漂亮!有同学也许不这么认为,那我就给大家一点帮助,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注意,上面是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下面是王老师的习作,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是王老师写得好还是叶圣陶先生写得好。
(屏显。生读。)
原文: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习作: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有的是重峦叠嶂,有的是几座小山栽种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很丰富,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其中趣味,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记苏州城市,只觉得自己在爬山。
师:好,同学们发现了多少不同点呢?有三位同学举手了,但我想让这位同学发言,因为他坐在角落里,很难被老师看到。
生:第二句王老师用的是“有的是”,叶圣陶先生用的是“或者是”,叶圣陶先生的表达更好一点。
师:我觉得还是我写得好,你得说服我。你感觉叶圣陶先生写得好,但是又说不出理由是不是?语言方面的问题确实挺难,有时候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也说不清楚。你的感觉其实非常准确。好,请坐。
生:“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比“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更准确。因为假山的堆叠既包含技术也包含艺术,所以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师:你说得有道理,我很服气,我要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同学们继续。你们俩发言特别踊跃,但需要把机会分享给其他同学,对不对?好,这位小姑娘,你能发言吗?(生沉默。)
师:她还没准备好,需要等一等。好,谁能帮帮她?
生:老师最后写的是“只觉得自己在爬山”,叶圣陶先生写的是“只觉得身在山间”。“爬山”一般都会感觉有点累,“身在山间”往往是在欣赏美景,有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欣赏“”闲适”,你真是一个有哲学审美高度的女孩。还有吗?我那么辛苦,我写的可比叶圣陶先生的长多了!
生:叶圣陶先生在最后写的是“忘却苏州城市”,您写的是“忘记苏州城市”,从表现的情感程度上讲,“忘却”比“忘记”要强一点,我觉得他是被美景所吸引了,已经完全忘却城市,忘记好像表达不出他已经被园林美景吸引的意思。
师:你还知道语言表达有程度深浅方面的区别,太牛了!你的发言有理论高度,真的很好!还有吗?
生:叶圣陶先生的语言精练简洁,王老师的语言则稍微有些繁琐。
师:我可不这么认为,什么叫“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同学们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我是为了让读者好理解,才把“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置换了,这样读者读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了,这多好啊!难道你们不同意?你说说看。
生:我感觉叶圣陶先生写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更有诗意。
师:这种诗意来源于什么呢?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师:其实“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不仅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它本身还是文言语言。刚刚有同学说这句有诗意,为什么会有诗意呢?因为它有文言味。孩子们,你们又做了一件很难的事,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不太会注意。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为什么漂亮啊?老师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屏显。生读。)叶圣陶作品语言特点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师:这些大家不用记,但再读《苏州园林》或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时,一定要结合作品语言方面的这些特点去体会。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真的很漂亮!下面,我们就一边读一边赏一赏,请看大屏幕。
(屏显。生读。)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师:这句要读出感情来。同学们,这句是不是有文言范儿?是不是有画面感?再读一遍。预备,起——(生读。)
师:再看一段文字。预备,起——
(屏显。生读。)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师:这段文字要带着一种赞美的语气读,要像导游一样富含情感,还要读慢一点,再读一遍。预备,起——(生读。)
师:再看一段文字。预备,起——
(屏显。生读。)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师“:即使”这个关联词的运用漂亮极了!来,试着背下来。预备,起——(生齐背。)
师:语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读课文也好,读其他文学作品也好,一定要一边读一边品。再看一段文字。预备,起——
(屏显。生读。)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师:语气不太对,应该是赞美的语气。预备,起——(生深情齐读。)
师:读安静闲适的语言,一定要传达出安静闲适的感觉。同学们,这就是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现在,同学们回头看第2自然段,同样是有文言范儿,同样是充满音韵美,这段该怎么读?来,预备,起——(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
师:读得还是稍微快了一些,逛园林不能这么快,要慢慢欣赏,慢慢享受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
生:从宏观角度析《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
师:第二件是——生:从中观角度探《苏州园林》的段落奥妙。
师:第三件是——生:从微观角度赏《苏州园林》的语言特色。
师: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是不是已经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种慢慢开窍的感觉了呢?苏州园林有很多著名的园子,如“网师园”和“拙政园”。同学们猜一猜,园林的主人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是今天这节课的课后拓展阅读作业。好,现在我们对这节课作一个最后总结。
(屏显。生读。)务必使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讲究整体结构的统筹布局讲究段落之间的变化呼应讲究片段内部的起承转合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典雅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师:《苏州园林》的写作,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对于叶圣陶先生而言,《苏州园林》的文字就是他自己的园林。
课堂总结
追求自然之美,追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这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园林,大家可以走进去,去感悟文章所写的精神。
板书设计
19苏州园林
整体 局部 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