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生物讲堂】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备课课件(济南版2024)(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2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生物讲堂】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备课课件(济南版2024)(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23 08:5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观察,概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2.通过分析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3.通过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进而认同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脊柱
脊椎骨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躯体具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且大大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是变温动物
鱼类
鱼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大部分水域。观察鲫鱼,认识鲫鱼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头部
躯干部
尾部
侧线
胸鳍
鳃盖
尾鳍
臀鳍
腹鳍
背鳍
1.鲫鱼在游泳时,躯干部、尾部和鳍分别有什么作用
鲫鱼游泳时,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各2个)保持鱼体左右方向平衡的作用,胸鳍还要转换方向的作用;
背鳍(1个)有保持竖直方向平衡的作用;
尾鳍(1个)能够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的方向。
鱼游泳时,各种鳍是相互协作的。

鳃丝
(毛细血管)
2.鲫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对鱼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鱼口和鳃盖的交替张合完成呼吸运动。
当水流经鳃时,水中的氧气扩散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3.水会对动物的运动产生较大的阻力,同时又能对动物产生一定的浮力。描述鲫鱼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体形,体表: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能分泌粘液,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2.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部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3.运动: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动力,鳍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4.呼吸:用鳃呼吸,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5.感觉: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的振动、水流方向和水压。
鱼类是种类最多、形态最多样的脊椎动物。
常见的鱼类有鲫鱼、草鱼、鲢鱼、鲨鱼、泥鳅、海马、中华鲟。
泥鳅
中华鲟
两栖类
青蛙是常见的两栖动物,它善于发现活动的小型昆虫。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
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且能够辅助呼吸。
呼吸器官:幼体——鳃 成体——肺和湿润的皮肤
青蛙水中产卵,幼体是蝌蚪,生活在水中,游泳。
成体的躯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前肢短小,后肢发达,趾间有蹼,可以爬行、跳跃、游泳。
这些特点都与适应其生活环境有关。
除青蛙外,在我国分布的两栖动物还要中华大蟾蜍、大鲵、蝾螈等。
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大鲵又名娃娃鱼。
蟾蜍
蝾螈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群,幼体在水中发育(用鳃呼吸),成体对水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因而生存和分布的范围有限,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一个类群。
两栖动物可用于药用、农业除虫、科学研究。
但由于近来水环境的污染使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因而我们要保护水环境。
爬行类
蜥蜴是常见的爬行动物。
蜥蜴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颈比较明显,头可以灵活转动,便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爬行动物的分布较广,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较强。
1.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鳞片,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爬行动物的肺发达,能完全依靠肺进行气体交换。
3.在陆地上产卵,它们的卵具有坚硬的卵壳。
最早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没有摆脱水的限制。
爬行动物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龟、蛇、鳄、避役(变色龙)等。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缺乏体温调节能力,体温不恒定,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性较强。
变温动物还包括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地球上的动物大部分都是变温动物,且有休眠状态。
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
鸟类
观察家鸽
1.观察家鸽的体形和翼的形态特点
2.观察家鸽的羽毛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3.摸一摸家鸽的胸部肌肉,感受其特点
4.观察家鸽的骨骼标本
1.结合家鸽体形、骨骼、肌肉、翼的形态结构特点,说明家鸽是如何适应飞行生活的
1.体形: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能减小空气阻力。
2.翼:前肢变成翼,翼和尾上都生有若干排大型的羽毛,排列成扇形,运动时产生动力
3.肌肉:胸肌发达、收缩有力,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4.骨骼:家鸽的骨有的中空,有的愈合,骨骼轻而坚固。
2.家鸽的羽毛并不完全相同,根据羽毛的结构特点和着生部位,推测其各有什么功能
家鸽身体表面背负大而呈片状的羽毛,具有保护功能,双翼和尾部的大型羽毛还能协助飞行,贴近皮肤的羽毛呈绒毛状,具有保温作用。
3.人们在设计和发明飞行器时借鉴了鸟类的某些特征,并使飞行器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乌类的飞行能力。举例说明飞行器的设计借鉴了鸟类的哪些特征
飞行器形态大多为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机翼模拟鸟类双翼展开的状态,可利用机翼上下表面气流的速度差导致的气压差来产生升力;尾翼借鉴鸟类的尾羽,增强飞行的稳定性;起落架借鉴鸟类的足,可在地面稳定和移动。
5.家鸽的呼吸——适应飞行生活
食管

气囊

家鸽的体内有许多气囊,与肺相通,可辅助呼吸。
呼吸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肺
气囊的作用:暂时储存气体,辅助肺呼吸;气囊减小身体比重,保护内部器官、散发体内热量。
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意义: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频率,保证了飞行时的氧气的充分供应。

食道
嗉囊
腺胃
小肠

肌胃
直肠
泄殖腔
家鸽的消化系统——适应飞行生活
有喙无齿
暂时储存和软化食物
分泌消化液
砂囊,磨碎和初步消化食物
进一步消化、吸收食物
极短,利于及时排出食物残渣,减轻体重
家鸽消化系统的特点,既可以保证飞行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又有利于减轻体重。
食量大,消化系统发达
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
哺乳类
哺乳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1.体表被毛,具有保温和保护作用;
2.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能切断食物,白齿能磨碎食物,这与家免的食性关系密切。
3.用肺呼吸,体内有膈肌;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能调节复杂的生命活动,以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
5.特有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特有的结构
植食性动物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
臼齿:适于咀嚼、磨碎食物
肉食性动物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
臼齿:适于咀嚼、磨碎食物
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拓展
哺乳动物的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将两部分隔开的是一层局薄阔肌,叫作膈肌。
膈肌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是重要的呼吸肌,能够协助呼吸运动。肌与腹肌同时收缩时产生腹压,有助于完成排便、排尿、分娩等动作。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恒温动物。相对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动物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习性最复杂的高等动物。
能够适应较为复杂的生活环境,因此分布极为广泛。
学业检测
1.√ √ √ 2.鳄鱼是爬行动物,娃娃鱼是两栖动物。
鲫鱼 鸟类 胎生,哺乳,体内有膈肌,牙齿有分化
青蛙 两栖类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
蜥蜴 鱼类 幼体在水中发育;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
家鸽 哺乳类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
家兔 爬行类 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学业检测
4.(1)青蛙以稻田中的害虫为食。青蛙捕食害虫之后,害虫数量减少,水稻产量增加。
(2)青蛙体温不恒定,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就会冬眠。
(3)青蛙数量减少的原因有环境污染、栖息地减少、人类的捕杀等。
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农药使用,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禁止随意捕捞蝌蚪、捕杀青蛙等。
5.(1)A.鸡 B.鱼 C.青蛙 D.牛 E.蛇
(3) BCE 一组,是变温动物;AD为一组,是恒温动物。
(4)D 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