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09: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消息二则
作者:毛泽东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和本课的写作背景。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目标

暑假期间,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国内国际时事?
新闻知识我知道
1.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
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新的报道,皆为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此等报道,对于相当多的人而言,具有兴趣或重要性,或兼而有之。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什么是新闻?
新闻知识我知道
01.
新闻是什么?
02.
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
03.
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
请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概念 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基本 特征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要素 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和how(如何)
新 闻
文体知识
概念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
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特征 ①用事实说话;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③时效性最强;④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⑤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等作为外在标志。
结构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承接导语、阐述主题,对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 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 对主题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式小结,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 息
文体知识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毛泽东(1893-1976)
作者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
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
取时间部署兵力。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背景简介
诗词颂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 )
( )
( )
( )
( )
yīn
( )
( )


sāi

sài
dānɡ

hénɡ
hènɡ

塞子
闭塞
要塞
殷切
殷红
当然
当铺
横竖
蛮横
yān
( )
dànɡ
多音字
kuì( )退
kuì( )赠
kuì( )乏



cuǐ( )毁
cuǐ( )促
cuǐ( )璨
qiān( )证
jiǎn ( )拾
jiǎn ( )查






形近字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高屋建瓴(línɡ):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负隅(yú)顽抗: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气势雄伟壮大。
业已:已经
成语积累
新闻稿件我来审
2.
细读两则消息,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对两则消息进行审核,看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
整体感知
初读两则消息,找出各自的要素,完成下表。
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南渡长江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路大军业已被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李永强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
一则消息必定有标题、导语和主体。背景和结语可能会暗含在主体里,也可能没有。
再读两则消息,明确各部分的内容,完成下表。
整体感知
思考: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的关系。
标题、导语、主体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在具体程度上标题最简洁,导语次之,主体则是最详细的。就是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
迅速告知——消息标题
完整告知——消息导语
具体详细告知——消息主体
分析课文
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方便读者阅读
便于编辑处理
知识链接
精读两则消息,看看两则消息是否符合“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三大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明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性。
电头
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分析课文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全面报道渡江战役中、西、东路军的情况。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
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分析课文
各路军渡江情况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等地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第二则消息中,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的,可否调换顺序?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
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新闻内容我讲解
3.
“歼灭”指全部消灭,但敌人并没有被全部消灭,有些是被攻打得溃散了;
“占领”广大地区,说明目前只是武装占有,影响力有待提升;
“控制”江阴要塞,说明不仅占领了这里,而且影响力高,已为我军所用;
“封锁”长江,长江不能被切断,封锁更合适;
“切断”铁路线,铁路线可以被切断。
细读 鉴赏语言
1.记者不仅要捕捉新闻,还要会撰写新闻,所以必须对新闻的用语有敏锐度。若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画横线的词,是否可以呢?
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细读 鉴赏语言
2.两则消息中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请找出来赏析。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1.请你再读两则消息,说说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毛主席的情感倾向?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取得胜利的兴奋、喜悦、自豪、赞扬;
对敌军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低估我军实力的嘲讽蔑视。
品读 领悟情感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教材P2
2.下面句子中有一个字反复出现,删去它意思基本无变化,毛主席为什么反复用这个字呢?请找出此字,并谈谈此字的作用。
以个体代整体,表明自己的严正的立场;
反复表现自己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增加亲切感,拉近读者与解放军、与作者的距离,更能鼓舞人心。
品读 领悟情感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
3.你觉得“我”字中蕴含着毛主席怎样的情思呢?
品读 领悟情感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有此战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与骄傲。
“我”是新闻作者毛主席,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更是千千万万受苦的中国老百姓。
情感魅力
隐于行间
引起共鸣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小结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度过长江
主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军 摧枯拉朽
敌军 纷纷溃退
对比 反衬
结语: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我军
嘲笑讽刺敌军
导语:渡江概况
主体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展渡江
战役盛况
扬我军
将士神威
新闻消息我会看
4.
巴黎奥运会
在巴黎,写下现代奥运会的新浪漫
第三十三届夏季奥运会闭幕式侧记
新华社巴黎8月11日电(记者黄垚、丁文娴、王恒志)夕阳余晖下,以“记录”为主题的巴黎奥运会闭幕式11日晚拉开序幕。
21时15分,各代表团旗手入场,运动员们也在观众巨大的欢呼声中走向属于他们的欢庆时刻。过去十几天里,200多个代表团的上万名运动员,在赛场书写了一个个努力拼搏、超越自我的故事,他们的友好交流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
巴黎奥运会是首届全面践行奥林匹克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不仅实现了更年轻、更包容、更城市化、更可持续的愿景,也让世界看到这个古老盛会新的可能,为未来奥运提供参考样本。
万千变化中,不变的是奥林匹克激发的团结力量。这个人类为和平创作的最伟大的无形作品,让世界各地人民通过体育纽带凝聚在一起,心手相牵,劈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