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09: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孟子》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落得了一个可悲的历史下场。那么,越王勾践的经历,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呢?
新课导入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含义;
2.体会运用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人生哲理;
4.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1.“四书”和“五经”分别指哪几部著作?
2.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 ”,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3.《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以记言为主的 散文。
4.文言词“之”的几个文言意思: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战国
亚圣
民贵君轻
语录体
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指前文提及的人或物;
③主谓之间,取独; ④动词,到、往;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回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步感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初步感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狱官
集市
译: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违背
扰乱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疏通文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疏通文意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
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疏通文意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增”。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通假字
文言知识
所以动心忍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用(这样的途径)来。今 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内,文中指在国内。 今义:进来或进去。
古义:在外,对外,文中指在国外。今义:从里面到外面。
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
发于畎亩( )
发于声( )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动词,显露、流露

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 )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
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深入研读
结合全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个人)
国无忧患必灭亡
(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深入研读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共同点:
作用:①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人物事例,证明人要大器晚
成必须经受磨炼,为下文议论提供充分的事实论据。
②排比句,增强文章气势,增强辩论的力量。
深入研读
造就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思想
生活
通过这些客观磨难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深入研读
通过这些主观磨难而奋发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
犯错并改正
思想斗争
客观上的磨难、主观上的忧困都是“忧患”,能使人成才。
“生于忧患”
造就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深入研读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反面论证)
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治理国家
深入研读
孟子就是这样从个人讲到国家,一步步得出了他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还知道哪些相类似的事例?
司马迁:惨遭宫刑,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写
出了《史记》。
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兵败被俘,经过十年卧薪
尝胆,复仇成功,大败吴国。
深入研读
忧患造就人才
安乐国家灭亡
对比论证
个人
国家




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
反面论证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深入研读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深入研读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有哪些启示?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艰难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坚强的人成长起来。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
深入研读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堂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史事例
(六人)
论据→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
居安思危
板书设计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于青年人之立志淬砺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养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是积极的。
—— 林语堂《孟子说才志气欲》
课后感悟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圣人)出自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于众人。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
动的人被别人管理。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