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10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2.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3.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答”是“回答”的意思,“书”是“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夜,点明了时间。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传世。其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定风波》等。
《答谢中书书》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写成的。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擅离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记事陈情。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生难字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í)
与其奇者(yù) 荇(xìnɡ)
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②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③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①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②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一词多义
自康乐以来(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③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⑤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
⑥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余)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原文精解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精析:本文的总领句,点明了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精析:这两句话用简练的笔墨写山上之景,五彩的石壁和翠绿的竹林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色彩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夕日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精析:通过描写这一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里)的确是人间的仙都。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景色中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精析: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一词显露出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精析:“亦”和“相与”表明二人心灵相通。
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子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月光照在竹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影也。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精析:连用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中考变式问
1.请具体分析“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段文字是如何使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音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昏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留下完整、统一的印象。
2.(浙江衢州中考,T1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析。
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了高山流水的美景。形态方面:山峰高峻;色彩方面:河流清澈,石壁五色交辉,树林青葱,竹丛翠绿,太阳橘红;声音方面:猿鸟鸣叫。
3.(重庆中考A卷,T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4.(江苏苏州中考,T16)作者在描绘月色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最后三句中以寥寥数语,将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及种种难言的感情表现出来,含蓄深沉,意味深长。
《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对承天寺夜月下的美景进行了描绘,创设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遭贬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豁达。
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表面上是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自豪。
其次,“闲人”体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作结,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的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写仰视“高峰入云”,再写俯瞰“清流见底”,之后写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结构泾渭分明,脉络贯通。
答谢中书书
1.语言凝练,言简意赅。
文章的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仅用了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纳百意。
2.结构缜密。
文章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
记承天寺夜游
1.叙事简约,文字简洁。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里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溶,而非月黑风高。作者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简洁入题。2.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微妙复杂的感情:遭贬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不朽的失眠(节选)
张晓风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
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了,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是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且读且思
同样是失眠,苏轼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而张继写下了《枫桥夜泊》,结合本文,你认为张晓风用“不朽的失眠”为题来解读《枫桥夜泊》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张继的落第失意,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没有了那次失眠,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古代官吏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经典回顾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本课所学的《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如2016年江苏盐城中考第11题中就考查了对《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翻译。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可随意增删内容。“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表达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指译文要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1.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2.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指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指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
(3)“补”就是增补,翻译时,可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也可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还可以补出省略了的语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就是用现代词汇替换文言词汇。如把“吾”“余”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是把古汉语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6)“变”就是变通,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江苏盐城中考,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轼诣武卫营( )
(4)卒全其城(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散步,漫步
只是
到
最终,终于
【乙】【参考译文】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城了,百姓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于是)率领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征调明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甲】文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之情。【乙】文表现了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