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免疫调节 同步训练(含解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免疫调节 同步训练(含解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24 08: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免疫调节》同步训练.docx
1. 如图表示人体在感染胞外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既能参与图中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答细胞名称),细胞A和细胞B密切接触,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2)细胞C的名称是 ,其活化需要的两个信号是 。
(3)物质Ⅰ和物质Ⅱ的作用分别是 、 。
(4)图示的特异性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若感染人体的是致病性病毒则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除图示细胞外还需要 等淋巴细胞的参与。
2.科学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受体PD-1能识别正常细胞表面的配体PD-L1,形成PD-1/PD-L1信号通路,识别后的T细胞能记住正常细胞从而不发生免疫反应,而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据此推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的活化可能需要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
B.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追杀”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C.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
D.用PD-L1抗体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有助于T细胞攻击癌细胞
3.mRNA疫苗是由纳米膜材料包裹病毒的RNA片段构成的新型疫苗,注射到人体肌细胞内可表达出抗原蛋白。与传统灭活病毒疫苗相比,下列对mRNA疫苗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mRNA疫苗储存与运输的温度可能更低
B.注射mRNA疫苗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C.疫苗的mRNA能在肌细胞内翻译成抗原
D.mRNA疫苗能使机体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
4.在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时,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和机体患病程度与初次感染病原体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a代表机体患病程度,曲线b表示抗体水平
B.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战
C.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只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二次免疫时患病程度低与记忆细胞合成大量的抗体有关
5.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一类免疫球蛋白。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分布在细胞外液中
B.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C.某种抗体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可与各种抗原结合
D.抗体与抗原结合能形成沉淀,最终被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6.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 )
A.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场所和“作战”场所不同
B.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C.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D.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都是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中,一种病原体只能引发机体产生一种抗体
B.干扰素的合成与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
C.相同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时,浆细胞会分裂并分泌大量抗体
D.抗原可来自外界或自身,自身抗原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8.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中的 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 细胞,细胞④为 细胞,细胞②被激活的两个信号为 、 。
(2)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中细胞 (填数字)产生的,该细胞是由 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 (填数字)。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 、 功能。
9.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以是神经递质,肾上腺不可作为效应器
B.图中②可以是糖皮质激素,③可以是细胞因子
C.图中⑥可以是甲状腺激素,幼年缺碘会影响脑的发育
D.神经系统只能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10.新冠疫苗有多种类型,mRNA疫苗是其中一种,科研人员将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mRNA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中制成mRNA疫苗。mRNA脂质纳米颗粒主要进入树突状细胞,然后通过合成抗原蛋白(S蛋白)引发免疫反应。如图示意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过程及mRNA疫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抗体阻断S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ACE2受体的结合可抑制病毒感染
B.RNA包裹在纳米脂质体中,可降低其被RNA酶水解的风险
C.病毒RNA不能直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D.相比灭活疫苗,注射RNA疫苗产生的抗体种类更多
11.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存在一种逃避免疫系统清除的机制,即过量表达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而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I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将在体内终生存在
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C.可以用PD-1抗体或PD-LI抗体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
D.若过度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会使免疫功能失调
12.机体在初次和二次接触相同病原体后,产生抗体的浓度存在较大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与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 (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
(2)B 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需要两个信号:一是病原体和 B 细胞接触,二是 。
(3)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的特点是 。
13.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已知药物S能抑制病原体A的增殖,将病原体A分两次注入小鼠体内得到了如图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所示的变化曲线分别为小鼠的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
B.再次注射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C.注射药物S能通过增加机体的免疫力而降低发病程度
D.将灭活的病原体A分两次注入体内,抗体浓度变化趋势与图示基本一致
14.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该系统的“追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通过研发药物促进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B.PD-1与PD-L1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免疫排斥反应也会加强
D.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以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抗体等来有效“对付”癌细胞
15.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都是胸腺
B.体液免疫过程中,不需要T细胞的参与
C.病毒再次感染,机体内仅由相应的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多次接种疫苗的措施
16.白细胞介素-10(IL-10)是免疫调节的必需因子,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泌,TAM表面可表达PD-L1。IL-10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1或PD-L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可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B.TAM导致肿瘤细胞更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C.IL-10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增强肿瘤的发生和恶性发展
D.TAM表达的相关配体可能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17.
如图表示某种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引发的部分应答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主要体现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 免疫过程,图示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填字母);能分泌淋巴因子的是 (填字母)。
(2)图中d细胞的名称是 ,其一识别g细胞后发挥的作用是 。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 功能。感染病毒的机体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其原因是 。
1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酸中毒、酮症等为主要表现,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DKA.为探究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DKA患儿机体内环境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1) 炎症细胞因子IL-6/(pg。mL-1) 尿酮转阴时间/h pH恢复时间/h
观察组 治疗前:9.58 治疗后:6.25 治疗前:49.81 治疗后:22.25 23.69 13.22
对照组 治疗前:9.87 治疗后:8.11 治疗前:49.75 治疗后:28.94 31.25 17.98
注:观察组患儿接受静脉持续滴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A.DKA患儿体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
B.DKA患儿血浆pH维持在7.45~7.55之间,表明pH已恢复正常
C.实验中皮下注射与静脉滴注胰岛素,胰岛素都直接进入血浆中
D.注射胰岛素后,DKA患儿病情恢复的过程中不仅仅有体液调节
19.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唯一细胞
B.抗体可以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C.抗体是一类分泌蛋白,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
D.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分布在细胞外液中
20.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以是神经递质,肾上腺不可作为效应器
B.神经系统只能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C.图中②可以是糖皮质激素,③可以是细胞因子
D.图中⑥可以是甲状腺激素,幼年缺碘会影响脑的发育
1.【答案】
(1)吞噬细胞(或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B细胞 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促进B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免疫防御 细胞毒性T细胞
1.【解析】
(1)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胞A、B、C、D分别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既能参与图中的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吞噬细胞。细胞A和细胞B密切接触,通过受体直接进行信息交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细胞C是B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分别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物质Ⅰ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物质Ⅱ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图示特异性免疫针对的是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若感染人体的是致病性病毒,则机体还会发生细胞免疫,因此,除图示细胞外,还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参与。
【答案】
2.ACD
【解析】
2.与B细胞活化相类似,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A项正确;
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追杀”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项错误;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C项正确;
用PD-L1抗体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有助于T细胞识别并攻击癌细胞,D项正确。
【答案】
3.B
【解析】
3.病毒的单链mRNA结构不稳定,温度越高越容易降解,因此,mRNA疫苗储存与运输的温度可能比灭活疫苗更低,A项合理;
mRNA疫苗含有少量病毒的其他成分和纳米膜材料,也可能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B项不合理;
疫苗的mRNA能在人体肌细胞内翻译出抗原蛋白,使肌细胞变为靶细胞,引起机体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CD两项合理。
【答案】
4.B
【解析】
4.再次感染相同病原体时,机体内抗体水平较高,患病程度较低,推测曲线a代表抗体水平,曲线b表示机体患病程度,A项错误;
感染病毒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战,使机体疫愈,B项正确;
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C项错误;
二次免疫时患病程度低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大量的抗体有关,D项错误。
【答案】
5.D
【解析】
5.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到某些细胞的表面,A项错误;
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也可以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项错误;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C项错误;
抗体与抗原结合能形成沉淀,最终被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项正确。
【答案】
6.A
【解析】
6.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场所是骨髓和胸腺“作战”场所(即集中分布的场所)是脾、扁桃体和淋巴结,故A项正确;
辅助性T细胞不是抗原呈递细胞,故B项错误;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故C项错误;
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不都是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例如泪腺细胞、唾液腺细胞也能合成并分泌溶菌酶,故D项错误。
【答案】
7.B
【解析】
7.A、在体液免疫中,一种病原体可能引发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因为一种病原体可能有多种抗原决定簇,A错误;
B、干扰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B正确;
C、若由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B细胞能加速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即二次免疫,C错误;
D、抗原可以来自外界或自身,自身抗原引发的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病,属于体液免疫,而不是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B。
8.【答案】
(1)a、b 辅助性T 细胞毒性T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③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3)⑤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8.【解析】
(1)新冠病毒侵入人体需寄生在活细胞中,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a体液免疫过程和b细胞免疫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④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②B细胞被激活的两个信号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中浆细胞③产生,该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抗原呈递细胞,即图中细胞⑤;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的功能。
【答案】
9.C
【解析】
9.A、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因此图中①、⑤可以是神经递质,在反射弧中,分泌激素的腺体属于效应器,肾上腺可以作为效应器,A错误;
B、图中②表示免疫系统的相关物质会影响神经系统,②可以是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系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生命活动,因此③可以是细胞因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故④可以是糖皮质激素,B错误;
C、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是内分泌腺,图中⑥可以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若幼年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会影响脑的发育,C正确;
D、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内分泌系统中垂体分泌促激素,故神经系统还能通过分泌激素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C。
【答案】
10.D
【解析】
10.A、新冠病毒通过其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宿主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人体细胞,因此通过抗体与ACE2受体竞争S蛋白可以阻断S蛋白与ACE2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A正确;
B、RNA包裹在纳米脂质体颗粒中可避免人体RNA酶的水解,同时有利于RNA进入到相应的细胞中,B正确;
C、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病毒RNA不能直接作为抗原,而是通过在细胞中翻译出的S蛋白质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相比灭活疫苗,注射RNA疫苗由于指导合成的抗原种类较少,因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种类较少,D错误。
故选D。
【答案】
11.BCD
【解析】
11.A、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抗体存在的时间较短,因此记忆细胞并不会在体内终生存在,A错误;
B、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清除癌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B正确;
C、PD-1抗体会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PD-Ll 抗体会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两者均会导致PD-1与PD-Ll无法结合,当产生癌细胞时,会触发免疫反应,C正确;
D、过度阻断 PD1/PDL1 信号通路,会导致T 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CD。
12.【答案】
(1)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不能
(2)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因而表现出反应剧烈
12.【解析】
(1)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坑体为分泌蛋白,与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而线粒体在该过程中起着供能的作用,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产生抗体。
(2)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需要两个信号:一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即传递抗原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还能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中由于记忆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浆细胞,因而二次免疫表现的特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因而表现出反应剧烈的特点。
【答案】
13.AD
【解析】
13.A、a、b所示的变化曲线分别为小鼠的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A正确;
B、机体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
C、药物S对病原体A有杀伤作用,对机体免疫力的增加没有显著作用,C错误;
D、灭活的病原体A仍保留有抗原特异性,也能诱发二次免疫,抗体浓度变化趋势与图示基本一致,D正确。
故选AD。
【答案】
14.B
【解析】
14.A、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A错误;
B、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 C错误;
D、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B。
【答案】
15.D
【解析】
15.A、人体T细胞产生的场所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是胸腺,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A错误;
B、体液免疫过程一般需要T细胞呈递抗原,所以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T细胞的参与,B错误;
C、由曲线可知,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其原因是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病毒(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少数记忆细胞,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除此以外还有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错误;
D、由于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将疫苗接种多次,D正确。
故选D。
【答案】
16.B
【解析】
16.A、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
B、白细胞介素-10(IL-10)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B错误;
C、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可增强肿瘤的发生和恶性发展,C正确;
D、TAM表面可表达PD-L1,使用PD-L1或PD-1抗体可以阻断PD-1和PD-L1的识别结合通路,降低癌细胞的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从而可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能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B。
17.【答案】
细胞 b c 效应T细胞 与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监控和清除 免疫功能下降
17.【解析】
( 1 )据图分析,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为细胞免疫过程,吞噬细胞( b )可参与第二道防线, c ( T 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
(2)图中d是由T细胞分化而来的效应T细胞,能和抗原入侵的靶细胞(g)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病毒寄生在活细胞里面生存,感染病毒的机体,容易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进而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答案】
18.D
【解析】
18.A、DKA患儿血浆中葡萄糖、酮体等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A错误;
B、人体正常的pH范围为7.35~7.45,B错误;
C、皮下注射,胰岛素直接进入的是组织液;静脉滴注,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浆中,C错误;
D、注射胰岛素后,炎症减轻,说明DKA患儿病情恢复的过程中涉及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D正确。
故选D。
【答案】
19.D
【解析】
19.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唯一细胞,A正确;
B、抗体可以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掉,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是一类分泌蛋白,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C正确;
D、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吸附在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血管等部位,正常二次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D错误。
故选D。
【答案】
20.D
【解析】
20.A、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因此图中①、⑤可以是神经递质,在反射弧中,分泌激素的腺体属于效应器,肾上腺可以作为效应器,A错误;
B、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内分泌系统中垂体分泌促激素,故神经系统还能通过分泌激素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B错误;
C、图中②表示免疫系统的相关物质会影响神经系统,②可以是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系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生命活动,因此③可以是细胞因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故④可以是糖皮质激素,C错误;
D、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是内分泌腺,图中⑥可以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若幼年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会影响脑的发育,D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