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内环境与稳态》课时跟踪检测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分析下图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
B.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至少需穿过3个磷脂双分子层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2.下图为某人抽血化验的检查报告单,其中谷丙转氨酶和白蛋白(血浆蛋白的一种)都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某些药物或病毒改变肝细胞膜通透性以后,谷丙转氨酶会大量进入血浆。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天约合成12g~20g的白蛋白。下列有关分析有误的是( )
A.检验项目是否正常应与该项目的参考范围对照,说明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的稳定
B.检查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球蛋白偏高,说明检查者的肝细胞很可能有病毒感染
C.若抽血化验单所有检验项目都在参考范围内,则说明该检查者的内环境维持了稳态
D.若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下降,则有可能导致全身水肿
3.“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醉氧”时,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B.“醉氧”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有关
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充足的水分
D.“醉氧”症状的出现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肝糖原在 G-6-磷酸酶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然后通过细胞膜上的透性酶逐步释放到血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肌肉细胞中没有 G-6-磷酸酶,所以肌糖原不能分解
B.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肝脏、肌肉及内环境中
C.高尔基体与透性酶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密切相关
D.透性酶是肝脏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
5.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a、b、c表示内环境的成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d都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影响细胞正常形态
C.肌肉注射药物一段时间后,药物在a、b、c中都可出现
D.肌肉注射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6.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酸性或碱性的物质多了,轻微的情况下会有身体疲劳,严重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时的pH多为7.2~7.4,此为人体血浆pH
B.血浆 减少和呼吸中枢活动受抑制均可能导致酸中毒
C.无氧呼吸产CO2过多会导致血浆中 过高而碱中毒
D.酸中毒可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的NaHCO3或NaH2PO4进行治疗
7.如图为某人抽血化验的检查报告单,其中谷丙转氨酶和白蛋白(血浆蛋白的一种)都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某些药物或病毒改变肝细胞膜通透性以后,谷丙转氨酶会大量进入血浆。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天约合成12g~20g的白蛋白。下列有关分析有误的是( )
检验项目 结果 提示 参考范围 单位
1谷丙转氨酶 232 ↑ 0-50 U/L
2谷草转氨酶 98 ↑ 0-50 U/L
3谷草/谷丙 0.4
4碱性磷酸酶 62 40-150 U/L
5谷氨酰转肽酶 40 0-50 U/L
6总蛋白 76.4 . 60.0-85.0 g/L
7白蛋白 39.2 ↑ 35.0-55.0 g/L
8球蛋白 37.2 ↓ 16.0-35.0
9白球蛋白比例 1.1 1.3-2 5
10总胆红素 16.3 2.0-20.0 μ mol/L
11直接胆红素 3.9 0-8.0 μ mol/L
12间接胆红素 12.4 2.0-18.0 μ mol/L
A.检验项目是否正常应与该项目的参考范围对照,说明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的稳定
B.检查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球蛋白偏高,说明检查者的肝细胞很可能有病毒感染
C.若抽血化验单所有检验项目都在参考范围内,则说明该检查者的内环境维持了稳态
D.若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下降,则有可能导致全身水肿
8.“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2是人体所需的,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CO2、尿素均不是
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
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下图为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中的O2在肝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B.A与B在组成成分上最大的差异是A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C.在饥饿条件下,肝脏周围葡萄糖浓度A>B
D.内环境中如HCO3-/H2CO3等缓冲对的存在,使得其pH能保持稳定不变
10.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液中可含有胰岛素、Na+、ATP、葡萄糖等
D.若乙表示的是肾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1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焦虑或极度悲伤等原因引发的肺过度换气,排出过多CO2,导致血浆中H2CO3浓度下降,使血浆pH值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昏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pH大于7就会引起机体碱中毒
B.人体参与血浆pH调节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
C.肺过度换气可致碱中毒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肺过度换气出现呼吸困难时,吸入一定量的CO2有助于缓解症状
12.以下过程不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血红蛋白与O2结合
C.激素运输到靶细胞 D.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
13.分析如图所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
B.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至少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C.肝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14.CO2是调节机体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果血液中CO2浓度适当升高,可刺激机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相反如果血液中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甚至造成呼吸暂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节机体呼吸运动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B.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pH比正常情况下高
C.人体细胞缺氧导致细胞质基质产生的CO2增多,呼吸频率加快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可使患者反复屏气,可用纸袋罩住口鼻来呼吸进行急救
15.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液中可含有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等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16.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a、b、c表示内环境的成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d都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影响细胞正常形态
C.肌肉注射药物一段时间后,药物在a、b、c中都可出现
D.补充人血白蛋白来治疗组织水肿时可采用肌肉注射
17.将等量的红细胞分成两组,分别放在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和K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前者细胞形态保持不变,后者却引发溶血现象(血细胞破裂)。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NaCl溶液和KCl溶液的渗透压相同
B.NaCl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C.K﹢会大量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吸水
D.Cl﹣会大量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吸水
18.以下过程不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B.血红蛋白与O2结合
C.激素运输到靶细胞 D.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
1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含有大量体液,约2/3的体液属于内环境
B.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以维持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内环境,受内环境中pH、温度等影响
20.高原反应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人体发生的一系列高原性缺氧应激反应,常伴有头痛、胸闷等症状。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后也可能发生不适应,如疲倦、无力、嗜睡、腹泻等,称为低原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原反应过程中,人体血浆的pH值可能会略有降低
B.低原反应出现严重腹泻后,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C.高原反应或低原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机体丧失了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D.高原反应或低原反应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 ; a 、 d 、 e 、 f 分别表示 ; d 与 f 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d 中含有较多的 。
(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 O 2 的过程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血液中的 O 2 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至少穿过 层膜结构。 CO 2 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 ] 。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 ] ,将导致 。
22.长期营养不良、肾炎、过敏反应等都有可能引起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渗透压主要包括由无机盐组成的晶体渗透压和由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 (填“更高”或“更低”)。肾炎会导致血浆的 (填“晶体”“胶体”或“晶体和胶体”)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 ,从而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2)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增多,组织液渗透压 ,吸水 ,从而出现组织水肿。
(3)病毒感染可导致毛细淋巴管阻塞,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分析其原因是 。
(4)25% 山梨醇高渗水溶液不易渗入组织液中且不被代谢,静脉注射后可由尿液排出,常用于治疗脑组织水肿,其治疗机理是 。
2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______]”中填字母,“__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 ; a 、 d 、 f 分别表示 ; d 与 f 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d 中含有较多的 ; d 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2)细胞有氧呼吸需要 O2 ,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利用至少共穿过 层膜结构, f 和 d 相比, CO2 浓度较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填字母)。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填字母),将导致 。
2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a、d、f 分别表示 。
(2)细胞有氧呼吸需要 O2,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利用至少共穿过 层膜结构,f 和 d 相比,CO2 浓度较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填字母)。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填字母),将导致 。
一、单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答案】
1.A
【解析】
1.A、甲表示组织液,乙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血浆不会产生乳酸,A错误;
B、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血浆中的葡萄糖穿过毛细血管至少一层细胞,具有2层膜,再通过肝细胞的细胞膜,共3层膜,每层膜由1个磷脂双分子层组成,B正确;
C、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C正确;
D、氧气是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先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D正确。
故选A。
【答案】
2.C
【解析】
2.A、检验项目是否正常应与该项目的参考范围对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通常会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B、检查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球蛋白偏高,说明检查者的肝细胞可能受损,也可能有病毒感染,但还需要进一步检测,B正确;
C、若抽血化验单所有检验项目都在参考范围内,则只能说明检测的项目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未检测的项目并不清楚,因而只能说明该检查者的内环境可能维持了稳定状态,C错误;
D、若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下降,则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表现为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因而有可能导致全身水肿,D正确。
故选C。
【答案】
3.C
【解析】
3.A、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氧气含量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A正确;
B、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醉氧”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有关,B正确;
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答案】
4.D
【解析】
4.A、肌糖原的分解产物是乳酸或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因为肌肉细胞中没有 G-6-磷酸酶,所以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
B、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可以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肝脏细胞和肌细胞中,内环境中不存在肝糖原,B正确;
C、透性酶是一种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因此高尔基体与透性酶的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密切相关,与其合成无关,C错误;
D、透性酶参与葡萄糖的运输,是肝脏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D正确。
故选D。
【答案】
5.D
【解析】
5.A、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为组织液,所以d也是组织液,a、d(组织液)都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等渗,故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影响细胞正常形态,B正确;
C、肌肉注射药物后,药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液,故一段时间后在a、b、c中都可出现药物,C正确;
D、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过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而不能通过肌肉注射,D错误。
故选D。
【答案】
6.B
【解析】
6.A、人体血浆近中性,其pH为7.35-7.45,A错误;
B、呼吸中枢活动受抑制会导致CO2排出减少,CO2在体内过多生成H2CO3导致酸中毒,B正确;
C、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C错误;
D、NaH2PO4是酸性物质,不能治疗酸中毒,D错误。
故选B。
【答案】
7.C
【解析】
7.A、检验项目是否正常应与该项目的参考范围对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通常会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B、检查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球蛋白偏高,说明检查者的肝细胞可能受损,也可能有病毒感染,但还需要进一步检测,B正确;
C、若抽血化验单所有检验项目都在参考范围内,则只能说明检测的项目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未检测的项目并不清楚,因而只能说明该检查者的内环境可能维持了稳定状态,C错误;
D、若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下降,则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表现为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因而有可能导致全身水肿,D正确。
故选C。
【答案】
8.A
【解析】
8.A、CO2、尿素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醉氧”是外界环境中氧气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的过程,B正确;
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C正确;
D、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答案】
9.C
【解析】
9.A、B表示血浆,血浆中的O2在肝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肝细胞膜(1层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2层细胞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A错误;
B、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B错误;
C、在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分解产生葡萄糖,肝脏周围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C正确;
D、内环境中有许多缓冲对,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并不是稳定不变的,D错误。
故选C。
【答案】
10.C
【解析】
10.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甲、丙和丁之和为细胞外液,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内液含量高于细胞外液,A错误;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故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错误;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胰岛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可在组织液中存在,Na+、ATP、葡萄糖属于小分子物质,也可以含有,C正确;
D、若乙表示的是肾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液),丁为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应该比组织液高,D错误。
故选C。
【答案】
11.A
【解析】
11.A、由于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血浆pH大于7不一定会引起机体碱中毒,A错误;
B、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内环境pH稳态需要依靠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B正确;
C、肺过度换气使血浆pH值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由于焦虑或极度悲伤等原因引发的肺过度换气,排出过多CO2,导致血浆中H2CO3浓度下降,使血浆pH值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故吸入一定量的CO2有助于缓解症状,D正确。
故选A。
【答案】
12.B
【解析】
12.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部分,A 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O2 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激素运输到靶细胞经过的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 错误;
D、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 错误。
故选B。
【答案】
13.D
【解析】
13.据图分析,图中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组织细胞,故O 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正确;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为两层膜,又穿过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肝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乳酸是由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应为细胞质基质,并非乙血浆中产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箭头之间的关系,判断甲乙丙所属的内环境成分。
【答案】
14.C
【解析】
14.A、体内过多的CO2 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这个过程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呼吸中枢对呼吸频率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因此调节机体呼吸运动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
B、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为7.35 ~7.45,如果血液中CO2浓度适当升高,可刺激机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如果血液中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比正常情况下高,B正确;
C、人体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只能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错误;
D、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肺通气过度,排出CO2过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解急性呼吸性碱中毒可使患者反复屏气,可用纸袋罩住口鼻来呼吸进行急救,D正确。
故选C。
【答案】
15.B
【解析】
15.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内液含量高于细胞外液,A错误;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故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正确;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组织液中不会有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C错误;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液,丁为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应该比组织液高,D错误。
故选B。
【答案】
16.D
【解析】
16.A、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为组织液,所以d也是组织液,组织液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等渗,故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B正确;
C、肌肉注射药物后,药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液,故一段时间后在a、b、 c中都可出现药物,C正确;
D、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加,一般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少造成的,人血白蛋白是大分子,故补充人血白蛋白来治疗水肿时需要静脉点滴,以增大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中水渗透进入血浆的增加,D错误。
故选D。
【答案】
17.D
【解析】
17.A、因为NaCl溶液和K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故二者的渗透压相同,A不符合题意;
B、放在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保持不变,说明NaCl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B不符合题意;
C、K+主要存在细胞内,用于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K+会大量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吸水涨破,C不符合题意;
D、Cl﹣主要在细胞外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会大量进入红细胞,D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
18.B
【解析】
18.A、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不符合题意;
B、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进行,B符合题意;
C、激素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C不符合题意;
D、内环境中存在与乳酸反应的缓冲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
19.C
【解析】
19.A、人体含有大量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约2/3的体液属于细胞内液,A错误;
B、组织液与血浆可相互转化,组织液可单向转化为淋巴液,淋巴液可单向转化为血浆,B错误;
C、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答案】
20.C
【解析】
20.A、高原地区缺氧,机体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人体血浆的pH值可能会略有降低,A正确;
B、低原反应出现严重腹泻后,丢失大量水分时还丢失大量无机盐,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B正确;
C、高原反应或低原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C错误;
D、高原反应或低原反应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1.【答案】
(1) 淋巴、血浆、红细胞、组织液 蛋白质
(2)④ e→d→c→f→g 4 g 组织细胞
(3)f 、组织液 组织水肿
21.【解析】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结合分析可知,a、d、e、f分别表示淋巴液、血浆、红细胞和组织液;d血浆与f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有氧呼吸在第三阶段利用氧气,对应于图中④过程,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需要从红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浆、依次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细胞膜,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被利用,即图中e→d→c→f→g;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结构;CO2在组织细胞中产生,因此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g组织细胞。
(3)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会引起f组织液增多,将导致组织水肿。
22.【答案】
(1)更高 晶体和胶体 增多
(2)升高 增强
(3)毛细淋巴管阻塞,由组织液通过淋巴进入血浆的液体减少,组织液含量相对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4)静脉注射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再由尿液排出,从而达到初步消肿的目的
22.【解析】
(1)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更高,胶体渗透压更高。肾炎会导致血浆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减少,晶体和胶体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从而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2)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很难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组织液增多,从而出现组织水肿。
(3)组织液中的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也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再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毛细淋巴管阻塞,由组织液通过淋巴进入血浆的液体减少,组织液含量相对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4)由题意可知,25%山梨醇高渗水溶液不易渗入组织液中且不被代谢,静脉注射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再由尿液排出,从而达到初步消肿的目的。
23.【答案】
(1)2/3 淋巴液、血浆、组织液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2)6 f
(3)f 组织水肿
23.【解析】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图中a为毛细淋巴管中流动的液体淋巴液;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为血浆,e为红细胞,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d血浆与f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
(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④,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O2结合于血红蛋白上,因此红细胞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红细胞(e)→血浆(d)→毛细血管壁(c)→组织液(f)→组织细胞(g)→线粒体内膜,其中要穿过一层红细胞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膜和两层线粒体,所以至少共穿过6层膜结构;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组织细胞产生的CO2排出细胞进入f组织液,再进入到d血浆,故f和d相比,CO2浓度较高的部位为图中的f组织液。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f组织液中,导致f组织液增多,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24.【答案】
(1)淋巴液、血浆、组织液
(2)6 f
(3)f 组织水肿
24.【解析】
(1)图中a为毛细淋巴管中流动的液体淋巴液;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为血浆,e为红细胞,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
(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④,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O2结合于血红蛋白上,因此红细胞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红细胞(e)→血浆(d)→毛细血管壁(c)→组织液(f)→组织细胞(g)→线粒体内膜,其中要穿过一层红细胞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膜和两层线粒体,所以至少共穿过6层膜结构;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组织细胞产生的CO2排出细胞进入f组织液,再进入到d血浆,故f和d相比,CO2浓度较高的部位为图中的f组织液。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f组织液中,导致f组织液增多,将会引起组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