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20:0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边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琐屑(xiè) 簌簌(sù) 行李(xínɡ ) 颇(pō)
B.丧事(sān) 赋闲(fù) 拣定(jiǎn) 迂(yū)
C.妥帖(tiē) 典质(zhí) 栅栏(shān) 攀(bān)
D.游逛(ɡuànɡ) 狼藉(jiè) 颓唐(tū) 搀(chān)
2.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B.他待我斩斩不同往日。
C.我最不能妄记的是他的背影。
D.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废事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也转岗了。
B.元宵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晚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之乐。
C.阵阵秋风,吹得落叶簌簌而下,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D.昨天看的《南京大屠杀》专题片,至今仍然让人情郁于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统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5、下列各项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地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瞄准贫困人口,分类施策,成效显著。
B.没有了信仰好比没有了灵魂。我无法想象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怎么能自立,怎么能发展?
C.袁隆平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袁隆平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D.去年国庆期间,“家国情怀”成为主题词。在全国各地,《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动人歌曲回荡在街头巷尾。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梦想是一棵树,    ;梦想是一条河流,    ;梦想是一个罗盘,     。因为有梦想,我们不再渺小,它让无数人战胜了前进道路的坎坷;因为有梦想,我们的生命尽放灿烂之花。
①会让你在竞争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②会在奔流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③会沿着不同的树枝冲上云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7.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8.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选文选自 所著的《 》一书,文中的“我”是 。
9.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你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利:
弊: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背影(选段)(8分)
①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A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0.第①段作者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其中的“聪明”、“漂亮”分别是什么意思?

11.第②段主要刻画了一个什么情景?其作用是什么?

12.请对第②段划直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进行评析,要求指出其描写方法和表达作用。

13.文中两次写“我”流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⑴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⑵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⑶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⑷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⑸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⑹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⑺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⑻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⑼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⑽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⑾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⑿“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⒁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⒂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⒃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4.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第⑸段作批注赏析。
15.文章第⑾段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6.根据文意,说说文题“父亲的东篱”的丰富含义,并分析以此为题的好处。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喜爱,又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
B.第⑵段作者虽然是对自己远离田园的反思,但优美的描绘却能勾起人们对田园的向往。
C.文章以第⑻段为过渡,由写自己在诗文中的沉浸,转而写父亲及从父亲那获得的感悟。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句升华了全文内容,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照应了文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节选)
舒婷
①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
②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封面,引诱你去翻阅。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
③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
④老师提问你,你茫茫然站起来。你咕咕噜噜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不耐烦的老师已从你的课桌里掏出一批罪证:精致的小鹿、花篮和水袖宫娥,全是用包糖纸编的。大家哄然大笑。我以为你会哭,会甩起书包回家。但一经允许坐下,你仍将凸额抵住桌沿,检视你的宝贝。它们像虫子一样在你课桌里衍生不息。
⑤你父亲死时,我去看你。你家低矮潮湿的房间竟然用铁丝拦了一半,养着十几只珍贵的乌骨鸡。你家八九口人,原靠父亲做木匠活,现在要靠妈妈养的这些鸡了。房间的另一半是你的弟弟妹妹,他们在做游戏,他们的玩具我是太熟悉太熟悉了,那些玻璃纸在昏黑中,发出华丽的光彩。
⑥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早读时,我们班的女孩子总到后山找一棵最茂盛的相思树,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你总要神秘地把我拉走,到林子深处去。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午休时,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们手拉着手满山摘草莓,把熟透了的随手塞进口中,将钻石一样的完整地包在手帕里。直到我们的手,我们的唇全染得红艳艳的。
⑦后来,你响应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工作,我去看你,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为什么有关我们共同的记忆总伴有澄澈明净的天空呢?
⑧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安排在市政局修整马路。后来听说你谁也不通知就结婚了,又听说最近你有了一个女儿。我屡次托你妈转口信去,你始终不回答。
⑨命运使我成了“文人”,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这似乎是我们的差别。但现在我有了儿子,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
⑩今夜天空深远沉静,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
18.第④段加点词语“罪证”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第②段划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0.阅读文章⑤—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表现“我”和“蚂蚱”美好友情的事例 “我”的情感
“蚂蚱”父亲去世时,“我”去看望她 (1)
(2) 快乐
(3) 快乐
(4) (5)

21.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22.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抒发了“我”对青少年时期“我”和“蚂蚱”美好友谊的怀念之情。
B.抒发了“我”对今晚能够和“蚂蚱”一同看同一颗星星的盼望之情。
C.表达了“我”对现在“我”和“蚂蚱”的关系变得疏远的遗憾之情。
D.表达了“我”对未来能重拾“我”和“蚂蚱”美好友谊的期盼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⑴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⑵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⑶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⑷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⑸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⑹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 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 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⑺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摸摸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 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 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⑻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⑼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⑽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⑾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⑿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 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⒀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
眶。
⒁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⒂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23.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体会第⑽段中“0.5克的挚爱”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以及对你有何启示。
写作
27.请抓住语文老师上课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
答案
A 2.A 3.B 4.D 5.C 6.D 7.D 8.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
9. (1)示例: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所以它倍受学生青睐(或“它已成为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
(2)利:示例: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不同解题方案。 弊:示例: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会产生依赖性;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0.聪明:愚蠢,不懂事; 漂亮:动听,得体。
11.刻画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12.A.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对祖母的哀悼和生活的俭朴;B.动作细节,表现父亲动作的艰难努力和爱子之情;
13.第一次是因为非常感动;第二次还有依恋、惆怅、悲悯。
14.此段运用借代手法,以“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指代《诗经》中描写的诗意自然,以“唐朝的山水”“酒香”“月光”指代唐诗中的诗意生活,以“李白们”代替唐代诗人群体,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15.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
16.含义: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好处: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
17.D项中“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句”的论断错误。该段修辞有借代,没有排比。
18.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证据
19.生动形象地写出黑暗中屋脊的形状,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与上文环境描写相呼应,为下文展开美好的回忆作铺垫。
20.(1)同情。(2)(学生时代)早读时,我们到林子深处看风景。(3)(学生时代)午休时,我们手拉手满山摘草莓。(4)“蚂蚱”上山下乡,“我”到农村看望她。(5)激动/兴奋
21.第④段写“蚂蚱”在课堂上折糖纸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却不哭不闹的往事,表现了“蚂蚱”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写弟弟妹妹们的玩具是玻璃纸折的做铺垫。
22.B
23.侧面描写/对比,用眼科医生的“怔住”“耐心做解释”表现了老母亲执意要捐献眼角膜的爱心的伟大,同时表现了医生对老母亲的崇敬之情。
24.既体现了眼角膜的珍贵,又表现了捐赠者的善良、爱心、无私奉献。
25.首尾呼应,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题(任意两点2分),表达对捐献者的无私与受捐者心怀感恩的讴歌赞美。
26.示例1:美在捐助者老母亲身上,老母亲固执己见地要捐献眼角膜,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2:美在老母亲的一对儿女身上,他们支持老母亲的决定,并且和老母亲 同时做了捐献登记,说明他们像母亲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示例3:美在受捐助的小男孩身上,他因得到老人的眼角膜而重获光明,向老人的女儿深深鞠躬表明他是知恩图报的人,相信他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27.(写作示例)预备铃响了,王老师昂着头,背着双手,踩着“零”的尾声准时站在了教室门口。这时的他把双手放在前面,捧着书和教案,身姿挺直,像个哨兵站在哨卡上。上课铃声响了,王老师先放下手中的书和教案,然后仰起头,目光温和地扫视全班一遍,从嗓子眼儿里蹦出两个字: “上课。”待同学们行过礼后,他像首长检阅士兵似的,郑重地点一下头,接着便开始他那渊博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