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5 23: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 《消息二则》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消息二则
目录
导入新课
核心素养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
2
3
4
5
活动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 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多年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 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导入新课
语言运用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积累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
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重点)
审美鉴赏
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重点)
文化自信
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难点)
核心素养
背景简介
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蒋介石政府玩弄“和平”阴谋。
1949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4款,限蒋介石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则新闻稿是毛泽东于4月22日撰写的,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1.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____
何地
何人
何事
_____
如何
何时
何故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学习任务单
整体感知
2.读新闻,识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结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中、西合起评论。
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整体感知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找出文中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句子,思考他们之间前后安排的内在联系。
整体感知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南京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
芜湖
九江
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各路军渡江情况
整体感知
渡江三路大军 渡江时间 兵力 渡江遇敌情况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5万
35万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遇敌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遇敌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所遇之敌较为顽强
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行文?请具体分析。
小结: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展开报道,清晰合理
4.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整体感知
5.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之事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整体感知
6.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中、西、东三路大军的写作顺序能互换吗?说说理由。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又因为西路军和中路军敌情一样,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便放在最后说,并且重点说东路军。这样,文章不仅报道清晰,而且重点突出。
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
2.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是什么 这段文字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不起丝毫作用。
写作特点:叙议结合。
表达方式:议论
精读细研
3.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词,并说出在这些词语上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作特点:感彩鲜明,立场坚定。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赞颂我军,藐视敌军。
精读细研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4.请选择任意一个句子进行点评,请重点点评红色的词语。
写作特点: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精读细研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写作特点:动词富有表现力,文言典雅。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占领江阴要塞,
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精读细研
6.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精读细研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
精读细研
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精读细研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
·
·
·
·
不好。“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品析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
品析语言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品析语言
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红色的词语,行不行?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品析语言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写法探究
2.文体性强。
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是消息的三大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相距一天多的时间,及时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东路军三十五万人,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
写法探究
3.语言准确性强。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使消息内容更明确、精准。
写法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
主体
中路军:渡过三十万人,首战告捷(略)
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所向无敌(详)
东路军:已渡过大部,战绩辉煌(详)
报道渡江战况
赞扬我军气势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活动一:做编辑
活动设计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活动一:做编辑
活动设计
点我放消息播报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活动设计
活动三:学写新闻
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