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蛔虫、蚯蚓、蝗虫,概述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分组实验,学会观察蚯蚓和蝗虫等动物的方法。
3.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线虫动物的身体呈细长圆柱形
观察人蛔虫
人蛔虫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1.体型:成体呈细长圆柱形,两端渐细,体长15~35cm。
2.体表:体表光滑,有角质层。
3.消化道:消化道简单,是一条纵贯全身的直管,有口有肛门。
通过口吸食人体肠道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从身体后端的肛门排出。
4.生殖能力:人蛔虫的生殖能力很强,雌虫产卵量大。
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可在土壤中存活1-5年。人误食带有虫卵的食物后,可能感染蛔虫病。
5.生活方式:虫卵发育为成虫后,主要寄生于人的小肠。
6.运动器官退化
(1)驱虫:驱除肠内人蛔虫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2)管理粪便:使粪便无害化,建设生态厕所等。
(3)宣传教育:宣传蛔虫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如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等。
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防治蛔虫病
在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土壤中的线虫动物数量庞大,它们以土壤中的有机质或微小生物为食,能够促进物质循环,改善土壤结构。
少数线虫动物营寄生生活,对人、畜禽和植物有严重危害。
形态结构
代表例子
生活环境
线虫动物的身体一般为细线形或圆柱形,两头尖,有口和肛门,体表有角质层。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通常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也有一些种类寄生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蛔虫、蛲虫、丝虫、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等。
自主总结线虫动物的知识
环节动物具有相似的体节
方法步骤
1.把蚯蚓放在解剖盘内,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
2.用手从后向前触摸蚯蚓的体表,感受其体表的特点。
3.用湿润的棉签轻轻翻动蚯蚓,并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的小突起。
注意: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需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观察结束,将蚯蚓放回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分组实验
前端
后端
环带
体节
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
远离环带的一端是后端
2.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推测蚯蚓的哪些结构参与了它的运动。
3.大雨过后,许多蚯蚓会钻出地面,解释其原因。
蚯蚓运动时,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缓慢地蠕动,刚毛辅助运动;参与的结构有肌肉和刚毛。
雨后,土壤中因积水而缺少氧气,蚯蚓呼吸受阻,它们会到地面进行呼吸。
体形:蚯蚓的身体呈圆柱形,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大多数体节上着生刚毛。
运动:蚯蚓通过肌肉和刚毛(腹部小突起)的配合来运动。
呼吸:蚯蚓无呼吸器官,主要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体表:蚯蚓的表皮分泌黏液,能保持体表湿润,这不仅有利于呼吸,还能减少运动时与土壤的摩擦。
蚯蚓的特征
形态结构
代表例子
生活环境
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无附肢)用体表呼吸。
大多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蚯蚓、医蛭、沙蚕等。
自主总结环节动物的知识
有的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有的富含蛋白质,可做饲料和饵料,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有的具有药用价值。
在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具有分节的附肢
方法步骤
1.将蝗虫放到解剖盘中,观察蝗虫身体的分部特点。
2.观察蝗虫足、触角的着生部位及分节情况。
3.观察蝗虫翅的着生部位,并将翅轻轻展开,观察翅的特点。
4.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
5.轻轻地捏一捏蝗虫的身体,感知其体表的特点。
分组实验
1.蝗虫的身体分部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蝗虫的足、触角和翅各有什么特点
身体各部分工明确,相互联系和配合,极大地增强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蝗虫的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蝗虫的触角是感觉器官,分节,具有嗅觉和触觉作用。蝗虫的前翅和后翅各一对,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
3.推测蝗虫的气门和坚硬的体表有什么作用?
蝗虫的气门是气体进出身体的门户。 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体形: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着生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具有咀嚼式口器。
运动: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运动器官是足和翅,方式是跳跃和飞翔。
呼吸:腹部和胸部有多对气门,气门是气体进出身体的门户。气门向内连通气管,气管是蝗虫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呼吸器官)。
体表:蝗虫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足、触角等是它的附肢,均有分节。
蝗虫的特征
形态结构
代表例子
生活环境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附肢分节;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无脊椎动物。
蝗虫、蝉、蝶、蟹、蜘蛛、招潮蟹、园蛛、蜈蚣等。
自主总结节肢动物的知识
昆虫纲:蚊 蝇 蛾 蝶 蜂 蚕 蝉 瓢虫 蝗虫 蜻蜓 螳螂
节肢动物门
蛛形纲:蜘蛛 蝎子
甲壳纲:虾 蟹
多足纲:蜈蚣 马陆
特有的特征:1三对足两对翅
2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金蝉脱壳”你知道这句成语的生物学含义吗?
这是一种“蜕皮”现象
原因是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所有的节肢动物都有蜕皮现象。
思考并回答:节肢动物为什么更适应陆地生活?
1、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附肢分节,使其运动更加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阔。
2、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其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类别 线虫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生活 环境
主要 特征
呼吸
运动
代表 动物
土壤或水域中,少数营寄生
圆柱形或细线形、两头尖、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水中、阴湿陆地
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
体表
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蚯蚓、水蛭、沙蚕
陆地、水中
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气管
蝗虫、蝉、蟹、蜈蚣、蜘蛛
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特点:
课堂小结
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蠕动,刚毛辅助运动
足(跳跃)和翅(飞翔)
蠕动
学业检测
1× √ ×
2 C
3.(1)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细长、两侧对称、无附肢、能够蠕动。
(2) 线虫动物:体表有角质层;身体无体节。
环节动物:体表湿润,有黏液;身体分节,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4.(1)环状体节 肌肉
(2)头部、胸部、腹部 三对足两对翅
(3)体表具有坚硬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而且昆虫有足和翅,运动能力强,能扩大其活动范围。
谢谢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