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人生之中,总有些人重要无比,总有些画面难以忘记。
于鲁迅而言,是藤野先生为他修订的那几本讲义。
于朱德而言,是母亲整日劳碌着的身影。
背
影
朱自清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习目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散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
作者简介
迂腐( ) 擦拭( ) 游逛( ) 满院狼藉( )
交卸( ) 簌簌( ) 蹒跚( ) 祸不单行( )
搀扶( ) 马褂( )踌躇( ) 不能自已( )
赋闲( ) 颓唐( ) 琐屑( ) 触目伤怀( )
guàng
shì
pán shān
suǒ xiè
guà
yū
jí
huò
xiè
fù
yǐ
sù
chān
tuí
chù
chóu chú
字词积累
( )奔丧
( )沮丧
丧
字词清单
多音字
sānɡ
sànɡ
以义辨音
jí
jiè
践踏,凌辱
安慰,垫、衬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读sānɡ
意为“失去,失意”读sànɡ
( )狼藉
( )慰藉
藉
jí
jiè
字词清单
簌( )
籁( )
簌簌
万籁俱寂
sù
lài
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形近字
躇( )
著( )
踌躇
显著
跚( )
栅( )
姗( )
蹒跚
栅栏
姗姗来迟
shān
zhà
shān
搀( )
谗( )
馋( )
搀扶
谗言
馋嘴
chān
chú
zhù
chán
chán
字词清单
祸不单行
看到的情况让人感到伤心。( )
犹豫。( )
纷纷落下的样子。( )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为。(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衰颓败落。( )
簌簌
踌躇
蹒跚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不能用来形容发生一件不幸的事。
近义词:情不自禁
词语集注
也有“得意”之意,如“踌躇满志”。
踌躇:侧重在行动上拿不定主意,欲言又止。
犹豫:有所顾虑,不果断,多用于内心活动。
颓唐
颓唐:侧重指情绪低落或境况衰败。
颓废:侧重指意志衰退,语义较重。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和父亲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内容梳理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的徐州烟酒公卖局长职务也交卸了。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想起了8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为自己送别的那一幕,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展家书恨终解 相思始觉情更深
——看“背影” 品“背影” 悟“背影”
3、文章一共提到几次写到“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整体感知
4次。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1段)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6段)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6段)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第6段)
这四次“背影”其实都指向哪一次背影?
第二次。
我们先学习第二次“背影”
1.这是谁的背影?这是什么情况之下的一次背影?
那一年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前,父亲为“我”去月台对面买橘子时的背影。
看看“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特写镜头
“我”的情感反应
2.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找到作者的描写句。
看看“背影”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父亲的衣着,一方面与祖母的丧事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家境惨淡的反映,与上文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紫毛大衣”
对 比
这件紫毛大衣是结婚时期父亲给做的……紫毛(猫皮)水领,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因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
——朱自清《买书》
“他给我的紫毛大衣”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慢慢探:小心翼翼,买橘之不易。
蹒跚:行动不便,步伐不稳。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动作描写,运用“攀”“缩”“倾”等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吃力与艰难,再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体贴。
“攀”写出了月台的高度,父亲爬得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费力;“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穿着臃肿,失去平衡。
语言描写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D.进去吧,里边没人。
放心不下
怜惜关心
依依不舍
为儿着想
语言朴实,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无限怜惜、依依不舍之情,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语言描写
“文中所记买桔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桔子,就是金桔子、银桔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桔子便不同寻常了。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些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4.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传达出“父爱”,请重读2-6段,选择一处,深入字词,具体品读。
质朴少言,默默付出
中国式父爱
品品“父爱”
说定不送我 讲定价钱 拣定椅子
嘱咐茶房 嘱托茶房 嘱我小心
忙着照看行李 又忙着讲价钱
颇踌躇了一会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不放心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反复犹豫,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表达了细腻的父爱
5.面对父亲深沉的爱意,“我”的感受如何?是否有发生过变化?再次跳读2-6段,形成你的理解,并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谈谈“变化”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品味细节——看“昔日之我”
1.当时的“我”是否体会到父亲的爱?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难道我还不能料理自己么?......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褒词贬用,是“糊涂、不懂事”的意思,写出了我当时没有体会到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以为自己聪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爱的悔恨、自责、内疚之情。
不理解、不接纳、不耐烦
父亲无条件的爱
儿子的不领情、不理解
这种情感的错位在什么时候有了变化?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受到了触动,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了变化。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不理解
不耐烦
不尊重
理解
感动
怀念
愧疚
回忆性散文的总体特点:
讲彼时彼地之事,抒此时此地之情。
1.读1—3段,找出父亲经历家庭变故的语句,说说父亲当时的境况。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回家变卖典,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3)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在家景惨淡的背景下,父亲为儿子还事无巨细,你又感受到什么?
交代背景,家境惨淡,气氛悲凉
冷
事无巨细,父爱炽热
暖
这次感人的背影发生在1917年,8年之后的1925年,朱自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父子失和,关系紧张
看看“后续”
1.八年前的那次分别,作者已经慢慢理解了父爱。那么,从那之后,作者与父亲之间是不是就没有隔膜、关系融洽了呢?
1916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受过新式教育的朱自清对父亲这种剥夺经济自由和支配权的做法深为不满,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带上妻儿北上另谋职业。
1922年,朱自清想与父亲缓和关系,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后虽进家门,父亲却始终对其不理不睬,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之后两年多不相见。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朱自清读信后,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看看“后续”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背影》中记载的是这封信的结尾,前文在絮叨家常。结尾这29个字很有意思。细细品读这29个字,你有没有发现字里行间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既然朱自清是读了父亲的来信,写下了《背影》,那一起来读一下这封来信。
读读“来信”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父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使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信中说“大去之期不远”,实际上是在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希望儿子能回家看望自己。
而“我”显然也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与思念,因而感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子之间的骨肉亲情终于使“我”和父亲消除了隔阂,父子重归于好。
助读资料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我”应该也读出了这封信中的矛盾之处,为什么“我”还是流下了眼泪?请结合文章第7段,以及你理解的父亲写信的目的来思考。
家境惨淡,父亲身体不好,心境垂垂暮老(56岁);
性格强硬的父亲,如今却因为思念孩子,称病来低头向“我”求和,“我”心生内疚自责;
“我”也出身社会,为人父,理解了父亲的不易、父亲的怒火。
眼泪里是对“父亲”的理解
深思“泪光”
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20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写《背影》那一年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背景资料补充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4.带着对“父爱”的理解,更带着对“父亲”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几段。
深思“泪光”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内容上: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抒发对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照应题目,引人回味,使文章结构严谨。
合作探究
内容: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结构:“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假如你就是朱自清,在你理解了“父爱”,又理解了“父亲”之后,请将你之前的信修改成现在给父亲的回信。
(字数不在多,表情达意即可,注意格式。)
改改“回信”
品析语言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朴素典雅,又浅显易懂。
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气氛、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气氛。
品析语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采用细节描写,将父亲操劳忙碌、对儿子关怀备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座椅”,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
品析语言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父亲的形象。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不平静的感情。
品析语言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文白夹杂,强化了句子的概括能力,短短几句话,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同时运用四字词语“老境(如此)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等,营造了感伤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四大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接抒情表达作者意图。
如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颗小桃树》,刘湛秋《雨的四季》。
关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