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20: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āi)
B. 箕畚(jī běn) 出入之迂也(yū)
C. 孀妻(shuāng) 荷担者三夫(hé)
D. 始龀(chèn) 智叟亡以应(wáng)
2.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方/七百里 B. 惩/山北之塞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投诸/渤海之尾
3.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惩山北之塞。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汉阴,指汉水北岸。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 汝,指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C. 公,是对男子的敬称,文中相当于“老人家”。叟,指老年男子,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D.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孀妻,指寡妇。
5.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课文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昆虫记》中,“我”将经常光临“我”们的居所的两种燕子改名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与汝毕力平险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时俱进
B. 以君之力 不闻天子之诏 赤子之心
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止增笑耳 令行禁止
D. 何苦而不平 苦其心志 苦尽甘来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翻译:(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理解:愚公带领家人移山,有明确的目标,要彻底解决出行的困难。
【乙】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翻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理解:愚公一家能够参与移山的劳力有限,工具简陋,再加上路途遥远,使得移山进展很慢。
【丙】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也是不够聪明啊。
理解:愚公年老体衰,能力有限,决定挖山是很不明智的,这是智叟对他委婉的批评。
(3) 根据《愚公移山》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①,决大河②而放之海。方③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渍冒冲突可畏之患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释】①龙门:今陕西韩坡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②决大河:意思是疏通黄河,③方:当。④盖亦有渍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决定带领全家移山,面对巨大困难,他深信因为“①_____,②_____”,自己的志向终能实现。愚公的做法最终使得天帝“③_____”,命夸娥氏二子运用神力搬走了两座大山。苏轼在《晁错论》中用大禹治水之例论说了大业有成者的特点,这可以启发我们认识到,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是④_____。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②,加涂③其上,必将挠④。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⑤。”高阳应曰:“缘⑥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⑦,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⑧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室家:房屋。②生:指新伐下的木材还未干。③涂:泥。④挠:曲。这里指生木被压弯。⑤败:毁坏。⑥缘:遵照,按照。⑦劲:坚固有力。⑧任:承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 (2)虽我之死 虽:____________
(3)木枯则益劲 益:____________ (4)其后果败 果: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2)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3) 【甲】文写智叟“笑而止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 【甲】【乙】两文中都写到“劝阻”,这两处劝阻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0.课文《愚公移山》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微型写作巧练】
语言描写 成功的语言描写能够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愚公移山》正是通过人物生动、简洁的对话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解答】
A项,“塞”应读“sè”。故A不正确。
B项,注音完全正确。
C项,“荷”应读“hè”。故C不正确。
D项,“亡”应读“wú”。故D不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
A.正确;
B.正确;
C.错误,应这样划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B.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C.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
D.古今意义相同,都指老年男子。
4.【答案】A
【解析】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对文章内容要有全局性认识,熟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准确筛选信息要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解答】
B项中关于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说颠倒了,应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故B符合题意。
ACD内容理解正确。
故选B。
6.【答案】(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答案】第一种改为“墙燕”,第二种改为“家燕”。
8.【答案】【小题1】B
【小题2】丙
【小题3】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而山不加增 ③感其诚 ④他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项,与: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连词,随着;
B项,之:相同。都是助词,的;
C项,止:动词,阻止/副词,仅仅、只是/动词,停止;
D项,苦:形容词,困难/动词,使……受苦/名词,苦难、困苦。
故选B。
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
[丙]句意:“你太不聪明了!”而不是“你也是不够聪明啊”。这里的“甚矣”表示强调,应翻译为“太……了”。智叟的话并不是委婉的批评,而是直接地嘲笑愚公的决定。他认为愚公年老体衰,挖山的行为是愚蠢的。
故选[丙]。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第二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认为他的家族会延续无穷,每一代都可以继续移山。山的高度和大小不会增加,而他的家族却会不断繁衍,因此他坚信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这反映了他的长远眼光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第三空,“感其诚”。这是天帝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回应。天帝被愚公的坚定意志和真诚感动,因此决定帮他把山移走。这突出了愚公的坚韧不拔和真诚感动了上天的主题。
第四空,根据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可知,愚公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愚公移山的成功,除了他的长远眼光和家族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这种精神使他能够面对重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实现目标。这也与苏轼的观点相呼应,强调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去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链接材料:
古代那些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才华,还必定因为他们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他开凿了龙门山,疏通了黄河,使它能够流入大海。当他的功业还未完成的时候,可能也遇到了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但是他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发展趋势,当事情真正发生时并不惧怕,而是从容地制订计划来应对,因此他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9.【答案】【小题1】(1)同“慧”,聪明
(2)即使
(3)更加
(4)果然,果真
【小题2】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木匠没有话来回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
【小题3】智叟“笑而止之”使原本众人相助的移山行为有了阻力,情节上有了波澜;同时,与下文愚公对智叟的回答形成对比,突出了愚公的高瞻远瞩。(意思对即可)
【小题4】【甲】文中的“劝阻”,劝阻者鼠目寸光,劝阻他人的伟大事业,是愚蠢的行为;【乙】文中的“劝阻”,劝阻者知识渊博,有长远的眼光,对他人的愚蠢行为进行了友好提醒。(意思对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2)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3)句意为:木料越干枯就越坚固有力。益:更加。
(4)句意为:但是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果:果然,果真。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汝,你,你的 ;固,顽固;彻,改变。
(2)重点字词:辞,言语;对,回答;受令,听从吩咐;为,做。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节作用分析。
首先,智叟“笑而止之”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起伏有波澜。同时,结合【甲】第一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下文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且智叟的“笑而止之”从侧面烘托移山的困难,从而烘托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远见,想要造福子孙的人物形象。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第一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及第二段“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可知,【甲】文中的“劝阻”主要是劝阻愚公移山想要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由第二段“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这种“劝阻”行为是愚蠢的,是见识短浅的表现。由【乙】文“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可知,木匠的劝阻是专业知识的体现,有长远的眼光,且从“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的结果可看出,事实证明木匠的劝阻是一种对他人的愚蠢行为进行的友好提醒,是智慧的表现,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木料越干枯就越坚固有力,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
10.【答案】示例:山,终于被移走了。邻居们都来到愚公家,看到门前的大道,赞叹着愚公的毅力。智叟也来了,他惊讶地看着面前的一切。愚公明白了他的来意,大笑起来。智叟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待愚公笑声止住,智叟干咳了两声,故作镇定地晃了晃腿,说:“好在是山神帮你呀,否则,凭你们家这几双手,能够平这座大山吗?”愚公看了智叟一眼,说:“那你没看到我们的毅力感动了天帝吗?人说水滴石穿,我们每天挖山不是一样吗?智叟小弟,事在人为嘛,你可是个机敏的人!”智叟听了,感觉脸上一阵阵发烫,闷声不响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