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是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是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是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是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在声音的王国里体验和感悟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震动。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从实验中,学生可以得出距离的远近是如何影响耳朵振动的剧烈程度的结论,共同讨论他们的探索结果。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听力和人类耳朵的理解。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耳的结构和功能。
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如果让学生观察能够拆装的耳的模型,学生将对耳的结构有更加形象的认识。从学生推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通过观察和推测,学生对人耳的某些结构,如耳廓、鼓膜等的作用还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活动。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这一活动将探索耳朵的重要部位——鼓膜的作用。指导学生在一个杯子口上覆盖一块绷紧的薄橡胶或气球皮,并用皮筋绑紧,来制成一个“鼓膜模型”。为了便于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可以在气球皮上撒上少量的盐、细沙或纸屑。
用音叉或其他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有什么现象,比较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在距离“鼓膜模型”远近不同的地方敲击音叉或其他发声物体,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气球皮时,会使气球皮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气球皮的振动也不相同。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作用: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鼓膜会产生不同的振动。此活动是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做出解释的典型实例。
学生状况分析:
耳朵对于学生来说,谈不上陌生,每天清醒的时候都要使用。该内容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许多学生会有比较错误的认知,认为耳廓就是耳朵,对耳朵的其他部分缺乏了解。耳朵作为接收声音的器官,把声波还原成振动,并转换为神经信号,传入大脑。内耳的作用,非常奇妙也很深奥,如何让学生保持兴趣,但该问题却并不是本节课所讨论的问题。鼓膜的模拟实验,学生想必是非常感兴趣的,如何让学生明确该模拟实验所表达的意思,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准备: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或小纸屑。
2.教师准备:小铃铛(或其他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
可拆卸的耳朵模型(如果条件允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物体振动)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提问: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让学生猜测)揭题,板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PT2)
二、探究过程
1.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实验:教师摇动小铃铛,提问:哪个器官听到声音?(引出耳朵)
尝试:谁能简单介绍“耳朵”这个身体器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耳朵)
(2)观察耳朵的结构。
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
猜测: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
讨论:猜测的合理性
2.研究鼓膜的作用。
(1)揭题:鼓膜的作用(由上一活动中的猜测引入)(PPT3,鼓膜的照片)
如何可以来验证呢?(引出模拟实验)
介绍模拟实验: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但我们可以利用(教师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
在讲解制作方法时,应提示学生,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因为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
分组讨论:模拟实验如何开展
(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实验:小组中一位同学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PPT5,温馨提示)
为了观察方便,可先在气球皮上放少量的细沙或盐。提醒学生,在气球皮的前方敲击音叉或其他发声物时,再仔细观察气球皮以及上面的细沙(盐)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并得出:鼓膜的作用——感受振动。(板书)
(3)延伸: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上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PPT6)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进一步强化鼓膜的作用。
小结: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4)进一步观察内耳。
思考:鼓膜振动后,把振动传给了谁?(听小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耳蜗,变成了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学生观看听觉的形成过程(PPT7)
3. 研究耳廓的作用。
研究完中耳和内耳的作用,那外耳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并猜测:耳廓和耳道的作用。
(1)学生实验:把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的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声音变的更强了,原来耳廓的作用主要是收集声音)
(2)学生实验:把书或本子卷成筒状,筒的一头连着耳朵,对着筒轻轻说话,有什么感受?(声音很清楚,耳道的作用是传递声音减少声音的损失)
三、小结
让学生回忆:耳朵的结构
出示耳朵的模型(或图),让学生根据耳朵的结构,由外到内说说耳朵的结构。
耳廓 收集声音
耳道 传递声音到中耳
鼓膜 把声音变成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到内耳
耳蜗 把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 把听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出示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让学生根据耳朵的结构,说说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并用线把他们连起来(PPT8)
四、应用和延伸(PPT9---PPT12)
五、作业:
详见PPT及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廓 收集声音
耳道 传递声音到中耳
鼓膜 把声音变成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到内耳
耳蜗 把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 把听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教学心得:
本课的核心在于体验“鼓膜”,在此基础上,理解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而理解人体的听觉系统。学生对耳朵的结构掌握有难度,特别是中耳、内耳的作用,学生缺乏充分的直观体验,过于抽象,容易造成错误。在课堂中,有耳朵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进行拆装后,学生对耳朵的结构的认识就显得更深刻,因此如果有条件非常有必要让学会进一步了解耳朵的结构模型。
鼓膜的体验实验,学生非常有兴趣,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鼓膜的作用,对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此多花点时间非常有必要。
课件13张PPT。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 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将声波转为振动耳廓温馨提示:
1.小组中一位同学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填写好记录表。相同条件不同条件橡皮膜振动情况猜测实际声音制造点到橡皮膜的距离相等制造的声音强弱相等我的发现橡皮膜上方制造的声音较强橡皮膜上方制造的声音较弱接受的声音距离橡皮膜较近接受的声音距离橡皮膜较远振动明显振动不明显振动明显振动不明显振动不明显振动不明显振动明显振动明显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传到鼓膜,鼓膜会产生不同的振动用“振
动明
显”或
者“振
动不
明显”
来描
述。耳廓 (收集声音) 外耳道 (输送声波) 鼓膜 (将声波转为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 (将振动信号转化为听觉信号) 耳蜗 听觉神经 大脑 (传递听觉信号)传递振动到内耳
传递声波到中耳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兔子的耳朵为什么这么大 当乌龟把脖子伸出来时,脖子的左右两侧、眼睛后面有两个看起来像贴着的薄膜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龟的耳朵。 家猪和野猪的耳朵不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家猪野猪 你觉得雷达信号接收装置和耳朵的哪个部位比较相似呢?THANKS